稍息:1981—1984年的中国(单读书系)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稍息:1981—1984年的中国(单读书系)电子书下载地址
- 文件名
- [epub 下载] 稍息:1981—1984年的中国(单读书系) epub格式电子书
- [azw3 下载] 稍息:1981—1984年的中国(单读书系) azw3格式电子书
- [pdf 下载] 稍息:1981—1984年的中国(单读书系) pdf格式电子书
- [txt 下载] 稍息:1981—1984年的中国(单读书系) txt格式电子书
- [mobi 下载] 稍息:1981—1984年的中国(单读书系) mobi格式电子书
- [word 下载] 稍息:1981—1984年的中国(单读书系) word格式电子书
- [kindle 下载] 稍息:1981—1984年的中国(单读书系) kindle格式电子书
寄语:
意大利摄影家老安在华40年摄影集。190张照片,8开印刷,超大画幅,呈现影像质感。收录陈丹青、刘小东、顾铮评论文章,老安与奥利沃·巴尔别里、彭磊、冯梦波对谈,及老安用中文撰写的幽默散文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意大利摄影家老安(Andrea Cavazzuti)1981到1984年在中国拍摄的190余帧照片,记录下了那个“稍息年代”里中国人的一些日常生活场景。
照片里的中国,刚刚走出动荡不安的岁月,尚未来得及拥抱传真手机网络等工具。那是一段罕见的、短暂的沉静时刻,人们在喘一口气,准备跃入即将来临的狂热。
老安的摄影,聚焦于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在端正的构图里,在有限的画幅中,捕捉无穷无尽的细节。它们无意于报道与解释,却留存下一个时代的气氛。我们将在这些照片中目击自己的记忆,也将看见我们的遗忘,并重新发现有待省察的生活。
本书还收录了陈丹青、刘小东、顾铮的评论文章,老安与奥利沃·巴尔别里、彭磊、冯梦波的对谈,以及老安用中文撰写的风趣幽默的散文作品:《气呼呼的小词典》。
书籍目录:
目光与心事 / 陈丹青
礼貌的距离 / 刘小东
稍息:摄影的暧昧瞬间 / 顾铮
老安在中国的初岁月:1981—1984 / 奥利沃·巴尔别里 (Olivo Barbieri)
稍息:1981—1984年的中国(图版)
气呼呼的小词典 / 老安 (Andrea Cavazzuti)
照片的看头 / 彭磊 冯梦波 老安
代后记:中国之后是岔路口 / 老安
作者简介
鸣谢
作者介绍:
老安,本名安德烈·卡瓦祖缇(Andrea Cavazzuti),意大利图片及视频摄影家,毕业于威尼斯大学中文系。1981年来华短期进修,次年留学复旦,遂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上世纪七十年代涉足摄影,继而投身视频影像,创作甚多,涉及艺术社会各个方面。
老安深入参与当代中国文化的进程。他与林兆华、李六乙等戏剧导演合作,以多媒体艺术介入剧场;与宁瀛、郭宝昌、彭磊等合作摄制电影,与徐星等合作拍摄纪录片,并借库奈里斯来华举办展览之际,拍摄纪录片《库奈里斯在北京》;采访王小波、韩寒、孙甘露、汪建伟等作家艺术家;与吴蛮合作,以视频记录中国当代民间音乐;还创作影像装置作品,参与当代艺术展览……
在意大利与中国、中国与世界之间,在从前与未来之间,老安以自己不加修饰的照片与视频,不断提问,不断寻求答案。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目光与心事
陈丹青
你有过瞢忪发呆的时刻吗——忽然忆及很久前的一幕,陷入深深的、长久的发呆,没有思绪,不带情感,只是呆呆“看见”了自己的记忆——这时刻,就是老安的摄影。
太动人了。他成功地使观看者忽略,以至不发觉他的照片如何动人,就像照片中的人没发觉他。
远自五六十年代,常有爱中国的欧洲人来到北方与江南,寻找温馨朴素的人群(其中包括荷兰纪录片大师伊文思)。不用说,照相术启动的西方影像政治,早就开始了,不论作为新闻价值、历史文献,还是摄影经典,布列松与刘香成捕捉的中国时刻——1949年、1977年——为雄辩。
老安的境界是这类精彩影像的反面。我一张张看着,想起他的意大利前辈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 与奥尔米(《木屐树》)。但老安讲述的不是意大利故事,而是中国——奇怪,当他举起相机,好似并不身在“外国”,看“外国人”。
如所有“文革”后头一代西方留学生那样,他游荡着,着急巡看这庞大的国家。从1981到1984年,他四处漫游,然后,在某个下午,某个陌生的乡镇,走丢了,撞见某个角落,几个人,于是站住:不像是要拍照,老安所有画面只是“遭遇”,“看见”,就像你我注意到什么时,脚步与目光,停了下来。
当然,他精于构图,精心到难以觉察。那可是欧洲百年摄影的观看基因——
譬如,远远的堤坝露出几面船帆,但他并不拍摄江面;在八角形窗格外,正好有张孩子脸补充了右下角;另一张照片的右角,四个烫发女子的背影正看一位在墙顶险步挪移的男子,左角,谢天谢地,有位正面男子挽救了构图。
老安摄取的景别,半数以上乏味到令人心痛。在一座酷似意大利经典《天堂电影院》的乡县电影院,竖着八十年代准许放映的外国片广告,一头猪,诚恳地走向空旷的影院门口。
在林中练武的僧人,在两棵树间的土墩上张望远处的农夫,构图多么好啊。
但老安在他的梦游中随时机警。有时他像走错房间,一对母女正在里面吃饭,或者,在茂密枝叶间忽然发现两位高居屋顶的恋人,我猜,当他摁下快门之际,心中窃喜。
他喜欢拍摄人群的聚集——就像中国天天发生的那样,不知为什么聚集——各有各的完美布局。茶楼、牌房、啤酒屋,那些刚刚准许打扮的年轻人幸福地坐着。是的,他总能抓住中国式幸福,连橱窗里的塑胶模特也凝着八十年代的幸福微笑。
那时我已离开中国。但他拍摄的场域、人群、穿着、神情,再熟识不过:我就是其中一位,带着第三世界的无知,去到纽约,想念宁静而破烂的祖国——现在那个中国再也没有了,我明白为什么当初老安要来中国的乡镇角落,踟蹰发呆。
倘若我没猜错,老安在七十年代后的意大利与西欧,不再能看到他父祖辈生活中的大面积淳朴,看到他这批照片中的眼神。那位备受中国人指责的安东尼奥尼,恐怕是老安的前辈,而在二战中来到中国的左翼则是安东尼奥尼的前辈。
我希望这是妄猜,我所迷惑的是:为什么动人的中国影像多数是西洋人拍摄的?而当老安看着中国的百姓,他的目光为什么就像看着他的同村、同乡、同胞?
这目光深深打动我。我不记得哪位欧洲摄影家有过这样无间隔的目光,布列松、刘香成、安东尼奥尼,似乎都做不到。同时,这目光困扰我:当老安在中国游荡时,显然怀着一份意大利心事,那是部分欧洲知识分子的世纪心事。似乎要去别的国家,他们才能恍然追寻前现代记忆,作为替代物,那时的中国,大幅度展开了他们的前世。
八十年代的市民婚庆,盘桓郊野的恋人,午后闲坐的姑娘与小伙子,一条可能走不通的深巷,还有,和意大利穷乡几乎一模一样的庄稼地——多么贴心的目光,满抱同情,爱,甚至,温暖的羡慕,老安好似巴望乡亲们允许他介入,带他玩,将这位老外视为自己人。
布列松曾说:他到过的每个国家都让他想要留下,过一辈子。我愿相信这真挚的一念。老安的目光有这个意思吗?我在他的照片中处处读到这一念。据说他在中国混了四十年。天哪。这是善良引发的病症吗?欧洲人才会有这种病,病到疯狂的边缘,一种被罗兰·巴特在《明室》中称为凝视照片才会发生的疯狂。
说实话吧,十多年来,我也感染了这种病。和老安当年寻来中国一样,如今我每年要去欧洲——随便哪个国家,好是意大利——待一阵子。我的前半生图景已交付老安的照片,说来荒谬:若要获得八十年代的部分眼前幻觉,在我,只有一个去处——并非仅仅为了艺术——远未被现代景观淹没的欧洲。
相信吗,在费拉拉、奥洛纳堡、圣吉米亚诺,我随处遭遇老安在八十年代的中国所目击的老街深巷,无所事事的人,尤其是,纯良的眼神。老安会同意我的感触吗?但他一定同意,他用镜头饥饿吞咽的那个中国、那些中国人,如今再也看不到了。
这是家国之感与时代巨变的错位,抑或我与老安的彼此错位?倘若当年他曾拍摄过我,我根本不明白他在干什么,更不明白自己。人需要被他人,被异域提醒,老安提前用摄影扣留了永逝的八十年代。1983年、1986年,伟大的贝托鲁奇,伟大的帕瓦罗蒂,先后来到中国——那时,老安已是资深的游荡者——我记得贝托鲁奇说,吸引他的是什么呢,是满大街前消费时代的脸。
老安爱中国。我爱意大利。在异域游荡着,揣着相似的心事,我们各有各的乡愁。
礼貌的距离
刘小东
老安的中文好到只说半句,嘟嘟囔囔的,该笑的大家也笑了,该传递情感的也递到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在北郊做了近十年的邻居,那是一小片无产权的村里的宅基地,十来个朋友家家盖起了房子。老安跟我们中国人一样,冬天运煤取暖,夏天纱门防蚊。不一样的是开车速度,我们小区出门就是臭水沟边上的水泥路,这条路比小区稍高,他开着小菲亚特冲出院门会在半空中转弯,简直是法拉利的劲头,像憨豆先生的人与车化为一体了,当然他们长得也有一点像。
我们中国人都知道这种无产权的私建房会有许多麻烦,我们周旋其中、苦不堪言。与当地人有时称兄道弟,酒肉成泥,有时还得针锋相对,互不相让,所以也真是很难维持正常的人与人关系。后来我和部分家庭搬离此地,老安没走,就像他平时开会时表态一样,“其实这样也挺好”。时至今日,他依然在这里养育子女忙忙碌碌。他的言行保持着友好礼貌的距离。
是的,当我们看到老安的照片就会体会到,这礼貌的距离不仅是他个人道德上的,也是他贯穿始终的美学原则。
这本书的名字叫《稍息》,我们“立正”的时间太久了,是该“稍息稍息”了,真是妙不可言的书名。它收录了老安自1981至1984年的部分照片,当然在此之前之后他都在拍摄着。
老安在中国,从南到北,从天亮到天黑,从农村小镇到帝国都城,无论是空净的山水还是人物众多的景观,他的镜头不温不火,所有的脾气都在镜头纵深中产生,那是镜头里的客观事物与人物所能给予的能量。玩耍戏闹的儿童,身体裹着素衣的青春,祥和憨态的老人,以及一草一木、一石一瓦、一车一楼,都渗透出有心无意的幽默,世俗生活的活力。这不仅仅是现实生活的记录,也不仅仅是好奇之眼,而是每一张照片都让观者顿悟,见智见仁。时间愈久愈加沁入心脾。我们对世界、对人生的眷恋不过就是因为此种心境。
老安从来不骚扰他眼前景观,从来不把镜头推得更近,从不把自己的欲望表现在前。老安总是保持和物象间礼貌的距离,摈弃滥情、摈弃抱怨、摈弃明辨是非,像个过来人,不愤怒、不嘲讽,也像一只蝴蝶轻轻飘过人世间,留下些许痕迹,给我们自省、自悟和眷顾。
老安的痕迹轻松自如地与宋元时期的美学相连,也轻松自如地渗透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美学的光芒。
单从图片对于人的意义来讲,有时我想为什么那么多外国人给我们留下的中国影像如此令人回味,大到安东尼奥尼,小到普通日本人,乃至今天的Andrea Cavazzuti(老安)。也许他们是过来人,他们知道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人类付出的代价,知道这个时期什么是值得留恋的,什么是转眼即逝的,什么是对将来有意义的。
说到意义,阿城在1998年写的《画外话》艺评中道出启发性答案,他说:“生命本身是无意义,如果生命本身有意义,我们还替它找什么意义?意义只在于我们的寻找。”
因此,老安的图像的意义也许值得我们去寻找。
代后记:中国之后是岔路口(摘选)
老 安
我试图拍摄一个从未见过的中国,更糟的是,它从未被想象过,故而它不被看见。
中国呈现于我的是一个非同寻常的物事大杂烩,场景和举止完全有别于我们文化中司空见惯的东西。在我眼里,它令人难以抗拒。铺陈的什物,完全不存在的隐私,在一个永远开放的舞台上上演的人类活动——摄影家的天堂。
中国让我感觉自己像外星人,在一块辽阔的、不同的、与世界其他角落相对隔绝的土地上走失了,生活在几乎彻头彻尾的疏远中,远离我原有文化中的符号和痼疾。
能投入正在塑造的历史中,亲眼目睹十几亿人民突飞猛进地改变自己及其生存环境,在我是一特权。我不知道在人类史上是否有过这样的情况,肯定不多,或许没有,不管怎样,我很高兴能参与其中。
一切都在剧变,但若不了解直至昨天的中国,就难以想象明日中国的情状。
在1959年出生使我得以切肤感受到当今世界的某些根本经验。我成长的年代正是意大利经济繁荣的年代,同一时刻,借助文学和音乐,我神游了以前美国的经济繁荣。随后,出于巧合,我亲历了中国的经济繁荣。BOOM了三次,然无一战争,前人极少有的运气。
人民也有年龄。我幸运地见证了中国人民在全球技术化时代的童年和青春期。如同经常发生的那样,我们之所以俯就年轻人,恰恰是因为他们不得不在他人策划的世界中迈出初的步子。尔后,必然地,这些新生力量青出于蓝,轮到老人们无所适从了。
今天的中国既不够弱小,又不够强大,与西方比,既不够同质,又不够异质,很难将其视为范例。今天的中国不再能以其体制或文化的不同来吸引我们了,我们认为是他们自我背叛的结果。
那还剩下什么可以叙述的?有。可以叙述这出浩瀚的人间喜剧,它关乎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它追随我行我素、难以预测的轨迹,它继续质疑我们的确定性,悄然又势不可挡地潜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中国是一个故事驳杂、场景纷乱的宝库,而我试图用我的照片、录像和纪录片来不加修饰地予以讲述。我无意阐述理论,我感兴趣的是去发现它们。今天的中国以西方“他我”的角色加入角逐:我们时代辩证法的真谛。
我相信,我生活了三十多年的中国是世上值得生活的国家。中国是我们迄今熟悉的全球文明扩张的后一道边界。中国之后是岔路口。我愿意想象并冀望,以我的生活选择,一旦抵达岔路口,我和我的孩子们有可能知道如何识别路标。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病
我没时间生病。不过,大陆电视剧里,人的身体都很脆弱,老生病。丈母娘们和婆婆们经常晕倒,新娘们也如此。男人们最多是醉倒或被打残。最常见的镜头是从高挂的药瓶开始,顺着点滴管慢慢下来,一直摇到病人苍白的脸上。第二常见的是从心电图仪摇到半死的病人身上。第三是一大帮急得要死的医生、护士及亲朋好友们一起哭着喊着地推病人平车。其他方面例如排队、挂号、办卡、充卡、刷卡、登记、付押金、电梯已坏、医生下班、病房已满、病例已丢等镜头一般都会被省略掉的。毕竟,谁不知道这些呢?
厕所
外媒来华采访大多数挺孙子,满脑子成见,有眼无珠,跟他解释半天也听不进去。不过,有时乱中有序,毕竞是另外一种视角,咱也不应该彻底拒绝他人的道理。这回是来找旧式公共厕所,里边一长条便槽、无间隔板、臭烘烘的那种。其实人家也没啥恶意,只想通过一段逗笑视频来说明中国人对隐私的态度。我就要偷拍主持人蹲在那儿,跟其他的“便客”瞎聊天。外面一位老环卫工一直看着我们忙乎,让我稍有点紧张。后来老头儿明白了是在拍片子,也不二话拿了一把扫帚到里面认真地扫地。扫完了问我们光线暗不暗,我脸红了说有点暗,他就到厕所后面找电柜给我们开了灯。我非常感动,而且为我刚才鬼鬼祟祟的态度感到羞耻。
…
意识形态是双刃剑,经常让人忘记本分、锐化矛盾、寻衅滋事。下午的环卫工能感动世界建设中华,是个可爱本分的正常人。我、外媒导演、主持人和那位小伙子都是不同程度和类型的变态人物。
国籍
我身为老外,一旦批评国内任何事情就容易遭到谴责和咒骂。人家第一反应就是:你不喜欢你就回去吧、回去吧!我说咱们难道一生不是拼命就是逃命吗?曾经音乐家郭文景跟我说了一句话给我印象很深:他说古人的关系并不是以国籍来区分,而是以兴趣、文化修养和共同利益来区分。
好奇
一个人问我怎么会1981年就跑到中国来了,我说我好奇,他说我家一定有钱,有钱人才好奇。我没反驳,但他那句话让我琢磨了好几天。本来我家很穷,我的好奇心也不是空虚吃饱撑了找点乐趣打散郁闷的那种,是真诚并认真的文化追求。对我来说,好奇心是创新的基础、生活多样化的动力。无论如何,我的结论是:第一,在中国好奇两字略有点贬义,在意大利没有。第二,人家那句话也许点到了中国的一个问题:穷人缺乏勇气,或者说社会上看不起勇敢的穷人,成家生子养家糊口是第一位的,其他方面的追求很难得到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所以我想再次感谢我的穷妈妈,满脑子都是原则,不关心世俗,不关心成功,只要求我严谨地做事、认真地做人,然后就可以随便听从我的好奇心。
栏杆
中国是农牧业大国,自然会把一些放羊的技巧带到现代生活里去。因此中国城市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栏杆。以前连公交车站都有栏杆,用来把座位和站位分成两溜儿排队。问题是人比羊灵敏,很快就学会了直接顺着马路上车,避免排队浪费时间。我和一个意大利同学乖乖地排队,久而久之,毫无进展,已经来了无数的车而我们还在原地不动。我同学突然一把劲儿跳了栏杆,上了公交车,把所有非法上车的乘客挨个儿拽了下来。再灵敏的人,由于从未遇到过这种情况,一下子毫无反应,跟羊一样屈服于同学的行为。最后同学又跳回我身边继续排队。好过瘾!
民族
我问过王小波是否觉得中国人与西方人之间有差异。他说不觉得,都是同一个物种。小波的回答很科学。在当代人类科学里,连民族的概念都有点说不过去。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作品看点
1、意大利摄影家老安,自1981年来华,与中国结缘四十年。他不仅是中国四十年变革的持续观察者,也用照片和视频深入参与当代中国文艺进程,记录了一个个与众不同的中国故事。本书是他的部作品集。
2、老安的摄影,聚焦于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远离符号化、程式化的视觉虚构,追求一种身临其境的同感。对于西方读者来说,这是一个很少被看见的中国,更糟的是,它从未被想象过。老安说,“中国之后是岔路口”,而这些作品,将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坐标。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这些照片让我们重新回到四十年变革的起点,回顾被我们忽视和遗忘的生活细节,在那乍暖还寒的时节,我们曾以无比的耐心、热忱和希望,把贫穷、破旧与朴素的日子,整饬为值得过活的生活。
3、190帧照片,记录下20多个城市的街头戏剧与日常即景:破旧却热闹的街头,贫乏却拥挤的店铺,一条可能走不通的深巷,盘桓郊野的恋人,孩子在公园玩闹,茶馆、饭店、夜晚的小书摊,总是聚集着人群,橱窗里的模特诉说何谓幸福生活,男青年在舞厅疯狂扭动,女大学生背着枪军训归来,随处可见口号、标语,呼唤未来,号召行动……
4、老安的作品,携带欧洲百年摄影的观看基因,跳脱出报道摄影的窠臼,不受风格制约。在平视而温和的观看中,将往昔的残痕与即将来临的事物的预兆凝结于一瞬。老安从不把自己的欲望表现在前,与物象保持礼貌的距离,摈弃滥情、摈弃抱怨、摈弃明辨是非,像个过来人,不愤怒、不嘲讽……他的艺术,轻松自如地渗透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美学的光芒。
5、本书还收录了陈丹青、刘小东、顾铮的评论文章,老安与奥利沃·巴尔别里、彭磊、冯梦波的对谈,以及老安用中文撰写的风趣幽默的散文作品:《气呼呼的小词典》。
本书以8开大尺寸印刷,超大画幅,呈现影像的质感、生活的细节,具有收藏价值。
书摘插图
目光与心事
陈丹青
你有过瞢忪发呆的时刻吗——忽然忆及很久前的一幕,陷入深深的、长久的发呆,没有思绪,不带情感,只是呆呆“看见”了自己的记忆——这时刻,就是老安的摄影。
太动人了。他成功地使观看者忽略,以至不发觉他的照片如何动人,就像照片中的人没发觉他。
远自五六十年代,常有爱中国的欧洲人来到北方与江南,寻找温馨朴素的人群(其中包括荷兰纪录片大师伊文思)。不用说,照相术启动的西方影像政治,早就开始了,不论作为新闻价值、历史文献,还是摄影经典,布列松与刘香成捕捉的中国时刻——1949年、1977年——为雄辩。
老安的境界是这类精彩影像的反面。我一张张看着,想起他的意大利前辈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 与奥尔米(《木屐树》)。但老安讲述的不是意大利故事,而是中国——奇怪,当他举起相机,好似并不身在“外国”,看“外国人”。
如所有“文革”后头一代西方留学生那样,他游荡着,着急巡看这庞大的国家。从1981到1984年,他四处漫游,然后,在某个下午,某个陌生的乡镇,走丢了,撞见某个角落,几个人,于是站住:不像是要拍照,老安所有画面只是“遭遇”,“看见”,就像你我注意到什么时,脚步与目光,停了下来。
当然,他精于构图,精心到难以觉察。那可是欧洲百年摄影的观看基因——
譬如,远远的堤坝露出几面船帆,但他并不拍摄江面;在八角形窗格外,正好有张孩子脸补充了右下角;另一张照片的右角,四个烫发女子的背影正看一位在墙顶险步挪移的男子,左角,谢天谢地,有位正面男子挽救了构图。
老安摄取的景别,半数以上乏味到令人心痛。在一座酷似意大利经典《天堂电影院》的乡县电影院,竖着八十年代准许放映的外国片广告,一头猪,诚恳地走向空旷的影院门口。
在林中练武的僧人,在两棵树间的土墩上张望远处的农夫,构图多么好啊。
但老安在他的梦游中随时机警。有时他像走错房间,一对母女正在里面吃饭,或者,在茂密枝叶间忽然发现两位高居屋顶的恋人,我猜,当他摁下快门之际,心中窃喜。
他喜欢拍摄人群的聚集——就像中国天天发生的那样,不知为什么聚集——各有各的完美布局。茶楼、牌房、啤酒屋,那些刚刚准许打扮的年轻人幸福地坐着。是的,他总能抓住中国式幸福,连橱窗里的塑胶模特也凝着八十年代的幸福微笑。
那时我已离开中国。但他拍摄的场域、人群、穿着、神情,再熟识不过:我就是其中一位,带着第三世界的无知,去到纽约,想念宁静而破烂的祖国——现在那个中国再也没有了,我明白为什么当初老安要来中国的乡镇角落,踟蹰发呆。
倘若我没猜错,老安在七十年代后的意大利与西欧,不再能看到他父祖辈生活中的大面积淳朴,看到他这批照片中的眼神。那位备受中国人指责的安东尼奥尼,恐怕是老安的前辈,而在二战中来到中国的左翼则是安东尼奥尼的前辈。
我希望这是妄猜,我所迷惑的是:为什么动人的中国影像多数是西洋人拍摄的?而当老安看着中国的百姓,他的目光为什么就像看着他的同村、同乡、同胞?
这目光深深打动我。我不记得哪位欧洲摄影家有过这样无间隔的目光,布列松、刘香成、安东尼奥尼,似乎都做不到。同时,这目光困扰我:当老安在中国游荡时,显然怀着一份意大利心事,那是部分欧洲知识分子的世纪心事。似乎要去别的国家,他们才能恍然追寻前现代记忆,作为替代物,那时的中国,大幅度展开了他们的前世。
八十年代的市民婚庆,盘桓郊野的恋人,午后闲坐的姑娘与小伙子,一条可能走不通的深巷,还有,和意大利穷乡几乎一模一样的庄稼地——多么贴心的目光,满抱同情,爱,甚至,温暖的羡慕,老安好似巴望乡亲们允许他介入,带他玩,将这位老外视为自己人。
布列松曾说:他到过的每个国家都让他想要留下,过一辈子。我愿相信这真挚的一念。老安的目光有这个意思吗?我在他的照片中处处读到这一念。据说他在中国混了四十年。天哪。这是善良引发的病症吗?欧洲人才会有这种病,病到疯狂的边缘,一种被罗兰·巴特在《明室》中称为凝视照片才会发生的疯狂。
说实话吧,十多年来,我也感染了这种病。和老安当年寻来中国一样,如今我每年要去欧洲——随便哪个国家,好是意大利——待一阵子。我的前半生图景已交付老安的照片,说来荒谬:若要获得八十年代的部分眼前幻觉,在我,只有一个去处——并非仅仅为了艺术——远未被现代景观淹没的欧洲。
相信吗,在费拉拉、奥洛纳堡、圣吉米亚诺,我随处遭遇老安在八十年代的中国所目击的老街深巷,无所事事的人,尤其是,纯良的眼神。老安会同意我的感触吗?但他一定同意,他用镜头饥饿吞咽的那个中国、那些中国人,如今再也看不到了。
这是家国之感与时代巨变的错位,抑或我与老安的彼此错位?倘若当年他曾拍摄过我,我根本不明白他在干什么,更不明白自己。人需要被他人,被异域提醒,老安提前用摄影扣留了永逝的八十年代。1983年、1986年,伟大的贝托鲁奇,伟大的帕瓦罗蒂,先后来到中国——那时,老安已是资深的游荡者——我记得贝托鲁奇说,吸引他的是什么呢,是满大街前消费时代的脸。
老安爱中国。我爱意大利。在异域游荡着,揣着相似的心事,我们各有各的乡愁。
礼貌的距离
刘小东
老安的中文好到只说半句,嘟嘟囔囔的,该笑的大家也笑了,该传递情感的也递到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在北郊做了近十年的邻居,那是一小片无产权的村里的宅基地,十来个朋友家家盖起了房子。老安跟我们中国人一样,冬天运煤取暖,夏天纱门防蚊。不一样的是开车速度,我们小区出门就是臭水沟边上的水泥路,这条路比小区稍高,他开着小菲亚特冲出院门会在半空中转弯,简直是法拉利的劲头,像憨豆先生的人与车化为一体了,当然他们长得也有一点像。
我们中国人都知道这种无产权的私建房会有许多麻烦,我们周旋其中、苦不堪言。与当地人有时称兄道弟,酒肉成泥,有时还得针锋相对,互不相让,所以也真是很难维持正常的人与人关系。后来我和部分家庭搬离此地,老安没走,就像他平时开会时表态一样,“其实这样也挺好”。时至今日,他依然在这里养育子女忙忙碌碌。他的言行保持着友好礼貌的距离。
是的,当我们看到老安的照片就会体会到,这礼貌的距离不仅是他个人道德上的,也是他贯穿始终的美学原则。
这本书的名字叫《稍息》,我们“立正”的时间太久了,是该“稍息稍息”了,真是妙不可言的书名。它收录了老安自1981至1984年的部分照片,当然在此之前之后他都在拍摄着。
老安在中国,从南到北,从天亮到天黑,从农村小镇到帝国都城,无论是空净的山水还是人物众多的景观,他的镜头不温不火,所有的脾气都在镜头纵深中产生,那是镜头里的客观事物与人物所能给予的能量。玩耍戏闹的儿童,身体裹着素衣的青春,祥和憨态的老人,以及一草一木、一石一瓦、一车一楼,都渗透出有心无意的幽默,世俗生活的活力。这不仅仅是现实生活的记录,也不仅仅是好奇之眼,而是每一张照片都让观者顿悟,见智见仁。时间愈久愈加沁入心脾。我们对世界、对人生的眷恋不过就是因为此种心境。
老安从来不骚扰他眼前景观,从来不把镜头推得更近,从不把自己的欲望表现在前。老安总是保持和物象间礼貌的距离,摈弃滥情、摈弃抱怨、摈弃明辨是非,像个过来人,不愤怒、不嘲讽,也像一只蝴蝶轻轻飘过人世间,留下些许痕迹,给我们自省、自悟和眷顾。
老安的痕迹轻松自如地与宋元时期的美学相连,也轻松自如地渗透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美学的光芒。
单从图片对于人的意义来讲,有时我想为什么那么多外国人给我们留下的中国影像如此令人回味,大到安东尼奥尼,小到普通日本人,乃至今天的Andrea Cavazzuti(老安)。也许他们是过来人,他们知道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人类付出的代价,知道这个时期什么是值得留恋的,什么是转眼即逝的,什么是对将来有意义的。
说到意义,阿城在1998年写的《画外话》艺评中道出启发性答案,他说:“生命本身是无意义,如果生命本身有意义,我们还替它找什么意义?意义只在于我们的寻找。”
因此,老安的图像的意义也许值得我们去寻找。
代后记:中国之后是岔路口(摘选)
老 安
我试图拍摄一个从未见过的中国,更糟的是,它从未被想象过,故而它不被看见。
中国呈现于我的是一个非同寻常的物事大杂烩,场景和举止完全有别于我们文化中司空见惯的东西。在我眼里,它令人难以抗拒。铺陈的什物,完全不存在的隐私,在一个永远开放的舞台上上演的人类活动——摄影家的天堂。
中国让我感觉自己像外星人,在一块辽阔的、不同的、与世界其他角落相对隔绝的土地上走失了,生活在几乎彻头彻尾的疏远中,远离我原有文化中的符号和痼疾。
能投入正在塑造的历史中,亲眼目睹十几亿人民突飞猛进地改变自己及其生存环境,在我是一特权。我不知道在人类史上是否有过这样的情况,肯定不多,或许没有,不管怎样,我很高兴能参与其中。
一切都在剧变,但若不了解直至昨天的中国,就难以想象明日中国的情状。
在1959年出生使我得以切肤感受到当今世界的某些根本经验。我成长的年代正是意大利经济繁荣的年代,同一时刻,借助文学和音乐,我神游了以前美国的经济繁荣。随后,出于巧合,我亲历了中国的经济繁荣。BOOM了三次,然无一战争,前人极少有的运气。
人民也有年龄。我幸运地见证了中国人民在全球技术化时代的童年和青春期。如同经常发生的那样,我们之所以俯就年轻人,恰恰是因为他们不得不在他人策划的世界中迈出初的步子。尔后,必然地,这些新生力量青出于蓝,轮到老人们无所适从了。
今天的中国既不够弱小,又不够强大,与西方比,既不够同质,又不够异质,很难将其视为范例。今天的中国不再能以其体制或文化的不同来吸引我们了,我们认为是他们自我背叛的结果。
那还剩下什么可以叙述的?有。可以叙述这出浩瀚的人间喜剧,它关乎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它追随我行我素、难以预测的轨迹,它继续质疑我们的确定性,悄然又势不可挡地潜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中国是一个故事驳杂、场景纷乱的宝库,而我试图用我的照片、录像和纪录片来不加修饰地予以讲述。我无意阐述理论,我感兴趣的是去发现它们。今天的中国以西方“他我”的角色加入角逐:我们时代辩证法的真谛。
我相信,我生活了三十多年的中国是世上值得生活的国家。中国是我们迄今熟悉的全球文明扩张的后一道边界。中国之后是岔路口。我愿意想象并冀望,以我的生活选择,一旦抵达岔路口,我和我的孩子们有可能知道如何识别路标。
媒体评论
名家推荐
这些照片极其珍贵,它们干净,有内涵。既不首肯,又不否认,而是设身处地。
——奥利沃·巴尔别里 [摄影家]
你有过瞢忪发呆的时刻吗——忽然忆及很久前的一幕,陷入深深的、长久的发呆,没有思绪,不带情感,只是呆呆“看见”了自己的记忆——这时刻,就是老安的摄影。太动人了。他成功地使观看者忽略,以至不发觉他的照片如何动人,就像照片中的人没发觉他。
——陈丹青 [画家,作家]
老安的照片,对于我们这一代中国人是弥足珍贵的记忆。在这一张张或安静或活跃的黑白照片里,我们看到过去的自己如何挣脱束缚,小心翼翼走向真正意义上的生活。
——余华 [作家]
老安从来不骚扰他眼前景观,从来不把镜头推得更近,从不把自己的欲望表现在前。老安总是保持和物象间礼貌的距离,摈弃滥情、摈弃抱怨、摈弃明辨是非,像个过来人,不愤怒、不嘲讽……
——刘小东 [画家]
老安用照相机插入现实的瞬间,可能是一个相当暧昧的瞬间,是一个并不说明什么的瞬间,但就是这个瞬间,可能抽出、保留了某个时代的某个时刻的气氛,观者可以据此确认时代。
——顾铮 [摄影评论家]
老安的摄影,宛如契诃夫式的戏剧:散漫,无中心,在一个意义稀薄的日常空间里,重要性大致相当的主人公们微弱地行动着,无所事事,波澜不惊,却在剧终,一切富有韵律、貌似熟悉的细节蓦地发生核聚变,轰然达成一个诗意而陌生的象征。
——李静 [作家]
看老安的照片,给我那种小时候在中国到处转悠的感觉,每个地方完全都不一样……这么素、这么平淡的照片,现在看起来反倒有些不一样的感觉,比较时髦的感觉。
——彭磊 [导演,音乐人]
老安的照片几乎没有碰出来的东西,里面都有看头。
——冯梦波 [艺术家]
书籍介绍
意大利摄影家老安在华40年首部摄影集。
190张照片,记录在改革开放之初的“稍息年代”,
普通中国人如何小心翼翼走向真正意义上的生活。
在这些照片中,我们将目击自己的记忆,也将看见我们的遗忘,
并重新发现有待省察的生活。
陈丹青、余华、刘小东、顾铮、彭磊、李静、冯梦波等推荐
————
本书收录了意大利摄影家老安(Andrea Cavazzuti)1981到1984年在中国拍摄的190余帧照片,记录下了那个“稍息年代”里中国人的一些日常生活场景。
照片里的中国,刚刚走出动荡不安的岁月,尚未来得及拥抱传真手机网络等工具。那是一段罕见的、短暂的沉静时刻,人们在喘一口气,准备跃入即将来临的狂热。
老安的摄影,聚焦于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在端正的构图里,在有限的画幅中,捕捉无穷无尽的细节。它们无意于报道与解释,却留存下一个时代的气氛。我们将在这些照片中目击自己的记忆,也将看见我们的遗忘,并重新发现有待省察的生活。
本书还收录了陈丹青、刘小东、顾铮的评论文章,老安与奥利沃·巴尔别里、彭磊、冯梦波的对谈,以及老安用中文撰写的风趣幽默的散文作品:《气呼呼的小词典》。
————
这些照片极其珍贵,它们干净,有内涵。既不首肯,又不否认,而是设身处地。
——奥利沃·巴尔别里 [摄影家]
你有过瞢忪发呆的时刻吗——忽然忆及很久前的一幕,陷入深深的、长久的发呆,没有思绪,不带情感,只是呆呆“看见”了自己的记忆——这时刻,就是老安的摄影。太动人了。他成功地使观看者忽略,以至不发觉他的照片如何动人,就像照片中的人没发觉他。
——陈丹青 [画家,作家]
老安的照片,对于我们这一代中国人是弥足珍贵的记忆。在这一张张或安静或活跃的黑白照片里,我们看到过去的自己如何挣脱束缚,小心翼翼走向真正意义上的生活。
——余华 [作家]
老安从来不骚扰他眼前景观,从来不把镜头推得更近,从不把自己的欲望表现在前。老安总是保持和物象间礼貌的距离,摈弃滥情、摈弃抱怨、摈弃明辨是非,像个过来人,不愤怒、不嘲讽……
——刘小东 [画家]
老安用照相机插入现实的瞬间,可能是一个相当暧昧的瞬间,是一个并不说明什么的瞬间,但就是这个瞬间,可能抽出、保留了某个时代的某个时刻的气氛,观者可以据此确认时代。
——顾铮 [摄影评论家]
老安的摄影,宛如契诃夫式的戏剧:散漫,无中心,在一个意义稀薄的日常空间里,重要性大致相当的主人公们微弱地行动着,无所事事,波澜不惊,却在剧终,一切富有韵律、貌似熟悉的细节蓦地发生核聚变,轰然达成一个诗意而陌生的象征。
——李静 [作家]
看老安的照片,给我那种小时候在中国到处转悠的感觉,每个地方完全都不一样……这么素、这么平淡的照片,现在看起来反倒有些不一样的感觉,比较时髦的感觉。
——彭磊 [导演,音乐人]
老安的照片几乎没有碰出来的东西,里面都有看头。
——冯梦波 [艺术家]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8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网站更新速度:7分
使用便利性:7分
书籍清晰度:5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是否包含广告:4分
加载速度:5分
安全性:4分
稳定性:6分
搜索功能:9分
下载便捷性:7分
下载点评
- epub(492+)
- 格式多(655+)
- 情节曲折(173+)
- 无盗版(118+)
- 书籍多(431+)
- 服务好(552+)
- 无水印(150+)
下载评价
- 网友 车***波: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冷***洁:
不错,用着很方便
- 网友 瞿***香: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苍***如: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濮***彤: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堵***洁:
好用,支持
- 网友 孙***美: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索***宸: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曾***文: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马***偲: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谢***灵:
推荐,啥格式都有
喜欢"稍息:1981—1984年的中国(单读书系)"的人也看了
自下而上:万物进化简史(珍藏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词汇思马得记忆法(袖珍版)——思马得英语系列丛书/大学卷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新高考 新教材高中同步学考优化设计 生物(浙科必修2)22 浙江教育科学出版社 必修第二册 新高考 同步学考 学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九成宫醴泉铭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2015全国勘察电气工程师执考辅导教材及典型题解(含真题)——发输变电专业考试 上下(第2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讲谈社日汉汉日词典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社会医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不朽之侯 傅举有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正版保证】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低热量沙拉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梅兰芳全集(套装1-8册 附光盘)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经营天下的湖南人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十二生肖比赛系列(附十二生肖新传共12册)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刑事诉讼,2006案例和法令补充Criminal Procedure 2006 Case Supplement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Access数据库应用技术(Access2010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七田真全脑开发练习册 全套6册 数学与逻辑思维+专注力与记忆力训练 3-4岁学前中班儿童益智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Node.js入门指南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9787560992228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哲学中的语言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理查德·迈耶(第一卷)——“白”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学习的超级动力:相信孩子就能创造奇迹(幼小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8分
人物塑造:3分
主题深度:3分
文字风格:6分
语言运用:6分
文笔流畅:7分
思想传递:8分
知识深度:9分
知识广度:3分
实用性:4分
章节划分:4分
结构布局:5分
新颖与独特:9分
情感共鸣:3分
引人入胜:9分
现实相关:6分
沉浸感:4分
事实准确性:6分
文化贡献: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