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人类学教程(社科院研究生重点教材)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文学人类学教程(社科院研究生重点教材)精美图片
》文学人类学教程(社科院研究生重点教材)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文学人类学教程(社科院研究生重点教材)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00489337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2-05
  • 页数:411
  • 价格:43.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内容简介:

跨学科研究是当代学术发展的重要趋向。本书是我国部文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教科书。作者在二十多年的跨学科研究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将文学与人类学两大学科的知识打通和重构,为文艺学乃至整个人文学研究提供一种创新的理论范式及综合性的研究方法。

本书较系统地梳理了文学人类学在20世纪国际和国内学术发展中的产生脉络,针对各学科的本位主义弊端,提示重新打通文史哲及宗教学、心理学的可行途径,重点阐述文学的发生、文学的治疗、禳灾等文化功能问题,并强调文学人类学方法与国学传统相结合的四重证据法,突出其对研究生教育的推广应用价值。


书籍目录:

编 史与论

 章 民族文学 比较文学 文学人类学——文学三范式与批评史三阶段

  节 从民族文学到比较文学

  第二节 人类学想象

  第三节 人类学与20世纪思想史转型

  第四节 从比较文学到文学人类学

  第五节 文学人类学研究之始——弗雷泽的造人神话分析

  第六节 总结:文学人类学的发生谱系

 思考题

 第二章 20世纪文学学科的“人类学转向”

  节 引论:“语言学转向”与“人类学转向”

  第二节 学科本位与“知识/权力”的宰制

  第三节 人类学的知识全球化:文学学科开放与更新的动力

  第四节 人类学与比较文学的学科相关性及互动

  第五节 从人类学到文学:问题群的移植与对应

  第六节 什么是文学?——朝向“文学人类学”新认识

  第七节 从“叙事治疗”看文学人类学的应用

 思考题

 第三章 人类学的文学观——西方知识范式对中国本土的创新与误导

  节 引论:本土文化自觉与知识的合法性问题

  第二节 什么是“文学”——追问学科建构与知识范式合法性

  第三节 西方“文学”、“文学史”观对本土知识系统的误导性

  第四节 重建文学人类学的本土文学观

 思考题

 第四章 中国文化的构成与民族文学

  节 反思“中国”和“少数民族”

  第二节 文化人类学与后现代知识重构

  第三节 学科体制的散碎与僵化阻碍知识创新

  第四节 整合视野:多族群互动与中国文明发生

  第五节 中国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

  第六节 文化并置与反观

  第七节 总结:重建文学人类学的中国文学观

 思考题

第二编 文学发生

 第五章 惚恍与迷狂——灵感的民族志

  节 缪斯神话与诗人迷狂

  第二节 迷狂真相:巫师苏格拉底与凭灵萨满

  第三节 福柯的发难:谁惧怕“狂”

  第四节 灵感民族志:《格萨尔》通神艺人

  第五节 互为“民族志”:老子惚恍说与史威登堡通灵说

  第六节 萨满:迷狂叙事的多元呈现——从民族志到文学志

  第七节 总结:迷狂何为

 思考题

 第六章 神圣言说——汉语文学发生考

  节 告与诰

  第二节 各与格、格人与哲人

  第三节 格与假、嘏:表演之始

  第四节 “格”的神话:登假与升天

  第五节 隹(唯)与若(诺)

  第六节 总结:汉语文学的口头发生谱系

 思考题

第三编 文学功能

 第七章 文学治疗

  节 现代性的祛魅:文化失忆与集体遗忘

  第二节 后现代的巫术还原与神话治疗

  第三节 文学治疗的民族志

  第四节 神圣治疗

  第五节 “文学一医学一文学”的循环回归及启示

  第六节 文学史中“受伤的治疗者”

  第七节 总结:文学何为:人类精神的自我救援

 思考题

 第八章 文学禳灾

  节 屠龙何为——苏美尔文学的启示

  第二节 屠龙禳灾:赫梯文学的旁证

  第三节 傈僳族的《祭龙神调》

  第四节 《鲁邦大旱》和《柬大王泊旱》

  第五节 污染-灾祸与祓禳:端午、上巳、傩

  第六节 禳灾叙事与U型建构:《咏受难的正直人的诗》

  第七节 希腊禳灾仪式剧:《俄狄浦斯王》

  第八节 中国禳灾仪式戏:《窦娥冤》

  第九节 不惧灾祸惩罚:日本文学的乱伦主题

  第十节 禳灾避邪与汉藏年节习俗

  第十一节 从文学救灾传统看华夏文明

 思考题一

第四编 研究方法

 第九章 文学人类学与国学方法更新——从一重证据法到四重证据法

  节 赋诗为证的稽古传统:书证的起源

  第二节 书证作为一重证据:仓颉、图提的不同待遇

  第三节 书证伪证说与物证的探寻

  第四节 三重证据法的理论建梅及反思

  第五节 四重证据法的提出与应用

  第六节 总结:从证据法学、符号学看四重证据

 思考题

 第十章 四重证据法的立体释古——黄帝有熊与大禹熊旗之谜通解

  节 一重证据:鲧禹启三代的化熊与熊化

  第二节 二重证据:夏朝国旗:大禹中央熊旗考

  第三节 三重证据:黄帝号有熊之谜

  第四节 四重证据:八千年熊图腾传承

  第五节 总结:立体释古的整合性认知

 思考题

后记


作者介绍:

叶舒宪

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1999年美国耶鲁大学客座教授。2001年英国学术院、剑桥大学访问教授。2003年荷兰皇家学院客座研究员。2006年新西兰奥塔吉大学讲席教授。兼任四川大学、吉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教授,兰州大学翠英讲席教授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跨学科研究是当代学术发展的重要趋向。本书是我国第一部文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教科书。作者在二十多年的跨学科研究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将文学与人类学两大学科的知识打通和重构,为文艺学乃至整个人文学研究提供一种创新的理论范式及综合性的研究方法。

本书较系统地梳理了文学人类学在20世纪国际和国内学术发展中的产生脉络,针对各学科的本位主义弊端,提示重新打通文史哲及宗教学、心理学的可行途径,重点阐述文学的发生、文学的治疗、禳灾等文化功能问题,并强调文学人类学方法与国学传统相结合的四重证据法,突出其对研究生教育的推广应用价值。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9分

  • 人物塑造:5分

  • 主题深度:6分

  • 文字风格:7分

  • 语言运用:4分

  • 文笔流畅:6分

  • 思想传递:8分

  • 知识深度:7分

  • 知识广度:9分

  • 实用性:4分

  • 章节划分:6分

  • 结构布局:5分

  • 新颖与独特:7分

  • 情感共鸣:6分

  • 引人入胜:7分

  • 现实相关:7分

  • 沉浸感:5分

  • 事实准确性:9分

  • 文化贡献:4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9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 网站更新速度:7分

  • 使用便利性:9分

  • 书籍清晰度:3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 是否包含广告:5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9分

  • 稳定性:9分

  • 搜索功能:9分

  •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mobi(311+)
  • 种类多(670+)
  • 体验好(570+)
  • 体验还行(324+)
  • 速度慢(523+)
  • 内容完整(63+)
  • 下载快(569+)

下载评价

  • 网友 汪***豪: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田***珊: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宫***凡: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 网友 屠***好:

    还行吧。

  • 网友 权***波: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马***偲: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孙***夏: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融***华: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丁***菱: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国***芳:

    五星好评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