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病人怎么吃?(译文科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癌症病人怎么吃?(译文科学)精美图片
》癌症病人怎么吃?(译文科学)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癌症病人怎么吃?(译文科学)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32793839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9
  • 页数:306
  • 价格:45.8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寄语:

上海三甲医院医生,为中国癌症病人量身定做的饮食指导。怎么吃能少得癌?得了癌应该怎么吃?


内容简介:

要做手术,平时吃的药还吃不吃?

喝汤真的能大补吗?

化疗吃不下东西怎么办?

化疗时吃什么才能不脱发?

镇痛药会影响伤口愈合吗?

怎么吃才能不得癌?

《癌症病人怎么吃?》希望解决两个问题:怎么吃能少得癌?得了癌应该怎么吃?

我国每年有450万新发癌症病人,“怎么吃”,是我们在对抗癌症路上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不科学的传统饮食观念和民间的谣言使很多患者明明治疗得很成功,却因为饮食出现各种状况。《癌症病人怎么吃?》是上海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主治医生王兴为中国的癌症病人量身定做的饮食指导,它用通俗的语言、真实的病例,帮助癌症病人及家人“吃”过这段晦暗的时光。一日三餐,请好好吃饭!


书籍目录:

前言 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1

第一章 得了癌,千万别小看吃

第一节 “中国式病人”不是饭不好,而是不会吃 3

01.照搬西方模式,是最懒惰的科学  8

02.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11

第二节 大数据告诉你,癌症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17

01.什么是癌症?    17

02.癌症发病率到底多高?   21

03. 5年生存率代表临床治愈率   26

04.癌症到底能不能治愈?   28

第二章 手术前后,医生没告诉你的那些事

第一节 手术前吃这些,给你的免疫力加满油 35

第二节 明天上手术台,今天怎么吃  42

第三节 要做手术,平时吃的药还吃不吃  46

第四节 划重点:刚刚手术完,病人应该怎么吃 55

01.肺癌:拒绝油腻    55

02.结肠癌:听听肠子的声音   60

03.胃癌:少吃多餐,细嚼慢咽   63

04.食管癌:反流少,恢复好   66

05.甲状腺癌:甲状腺素片怎么吃?  68

06.乳腺癌:有一样东西千万别吃  71

第五节 别光知道喝粥了—史上最简洁的手术后

饮食过渡一览图    73

01.术后营养的三阶段    74

02.可溶性和不可溶性纤维食物有什么区别? 82

03.病人的进食应该怎样一步一步升级?  84

第六节 街坊说手术后好些忌口,该不该信  86

01.手术完千万不能吃“发物”   87

02.得了癌还能吃鸡肉吗?   89

03.辛辣的食物不能吃吗?   90

04.只要输液就不用自己吃东西   91

05.喝汤真的能大补吗?   94

第七节 手术损失的“元气”吃什么补得快  97

01.手术后会不会亏“血”?   98

02.手术后会不会亏“气”?   99

03.人动起来,身体机能才能动起来  101

第八节 开完刀掉了10斤肉,营养跟不上怎么办 102

01.肠内营养制剂(EN)是什么?  104

02.哪些病人建议进行肠内营养制剂的补充? 105

03.怎么进行补充最方便?   107

04.怎么选择适合自己的肠内营养制剂?  109

05.只吃肠内营养制剂就可以不吃饭了吗? 112

第三章 化疗病人的饮食指导

第一节 刚手术完又要化疗,营养怎么补起来 115

01.什么是化疗?    116

02.癌症到底需不需要化疗?   116

03.化疗能不能扛得住?   118

04.手术完多久做化疗?   119

05.要像备孕一样准备化疗   120

第二节 从零开始学:化疗病人怎么补营养  124

01.蛋白质:癌症病人太缺蛋白质了  124

02.碳水化合物:越吃癌细胞长得越快吗? 131

03.脂肪:没有不能吃,只有不会吃  134

04.三大营养素的合理配比   137

05.水:不但要好好吃,更要好好喝  139

06.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化疗中,不得不补的维生素 141

07.膳食纤维:少了多了都不好   144

08.抗氧化剂:好东西都在食物当中  146

第三节 化疗期间可以吃中药调理吗  148

01.在抗癌这件事上,中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万能 148

02.中西医结合,真的是1+1>2吗?  151

03.老人信中医,实在拗不过,怎么吃最安全? 152

第四节 化疗的副反应,懂了就不怕了  155

01.化疗吃不下东西怎么办?   155

02.吃不下,搅拌机来帮忙   157

03.有能提高食欲的神药吗?   159

04.严重呕吐该怎么办?   161

05.肚子拉个没完怎么办?   164

06.化疗时吃什么才能不脱发?   165

第五节 化疗时吃什么能提高血象   168

01.为什么打化疗药,会出现白细胞含量低? 168

02.贫血:大力水手的菠菜可不管用  169

03.白细胞降低:除了打针还有什么办法吗? 171

04.血小板降低:避免锐利饮食,减少出血 172

第六节 晚期癌症病人的止疼药怎么吃  174

01.镇痛药会影响伤口愈合吗?   175

02.解除病因往往最关键   176

03.镇痛药物的治疗原则   176

04.镇痛药的副作用如何预防?   178

第四章 放化疗期间的饮食诀窍

第一节 放疗和化疗,傻傻分不清   183

第二节 放疗在头颈部的饮食选择   185

01.吞咽困难     185

02.口腔溃病、咽喉疼痛   190

03.必要时提前置管    191

04.味觉改变怎么办?    191

第三节 放疗在胸部的饮食选择   193

01.黏膜损伤的古代神药   193

02.放射性肺炎    194

03.食管梗阻     195

第四节 放疗在腹盆腔时候的饮食选择  196

01.粘连性肠梗阻    196

02.放射性腹泻    197

03.放射性膀胱炎    198

第五章 吃货,别再这么吃了

第一节 剩饭当中隐藏的定时炸弹   201

01.宁可剩肉,也别剩菜   201

02.发霉食物最可怕    202

03.剩饭剩菜切忌反复加热   203

04.会吃剩饭剩菜最重要   204

第二节 就咸菜吃咸鱼,沿海一带可要小心了 205

01.吃了几千年的咸鱼,突然就致癌了  205

02.咸菜腌菜可调味,但不能当饭吃  206

第三节 懂科学的人,吃烧烤不致癌  208

第四节 夜宵吃得好算吃货,吃不好是吃祸  212

01.胃黏膜要在夜晚修复吗?   212

02.吃夜宵患胃癌?没有证据支持  213

03.吃饭太晚,食管可能受伤   214

04.夜宵吃什么最健康?   214

第五节 爱吃辣,会不会致癌   216

第六节 那些年,我们吃进去的幽门螺杆菌  220

01.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细菌”吗?  221

02.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一定要治疗吗?  222

03.幽门螺杆菌治了之后还会复发吗?  224

04.副作用出现,不要怕,要评估利弊  226

第七节 你还在这样喝酒吗?快停下吧!  227

01.饮酒致癌这件事并不是新闻   227

02.中国人酒文化的现状如何?   229

03.有一类人,千万别逞能喝酒   229

04.酒能致癌,就毫无价值吗?   230

第六章 预防癌症,你得这么吃

第一节 一封来自美国癌症研究所的抗癌须知,请查收 233

01.癌症:对不起,我喜欢胖子   235

02.甜食:爱吃甜食的人,运气似乎不太好 237

03.红肉及加工肉,“富癌”的饲料  238

04.口太重,除了高血压,还容易招癌  239

05.保健品:花钱买来的上当,哭着也要吃完吗? 240

第二节 一套抗癌食物的综合评分表  243

01.大蒜:神奇的大蒜素 9.2分  245

02.粗粮:多吃粗粮少得癌 8.9分  248

03.绿茶:抗癌是美好的愿望 8.5分  249

04.西蓝花:营养物质的宝库 8.3分  250

05.补钙/维生素D:意外发现的抗癌

“副作用” 7.3分     ? 251

06.亚麻籽 6.3分    253

07.深海鱼油 6.1分    253

08.抗氧化剂 4.9分    254

09.蒲公英 3.2分    254

10.有机食物 2.5分    255

第三节 给素食主义者的饮食建议   258

01.素食到底能不能防癌?   258

02.不吃肉,蛋白可以从哪里来?  261

第四节 来自神奇国度的抗癌食谱—地中海饮食 263

第五节 一张癌细胞发动袭击的预警表  267

01.癌症发生的时候,有什么预警症状吗? 267

02.有哪些疾病,会转化成癌症呢?  269

参考文献      273


作者介绍:

北京大学肿瘤学博士。先后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博士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多次受邀参加世界肺癌大会、美国胸外科年会等,并在大会发言。长期受邀担任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节目明星演示嘉宾。荣获《健康报》2017年度“健康传播影响力人物”称号,上海市科普教育创新奖健康科普一等奖。已出版作品有《病人家属,请来一下》《怪医笔记》《癌症病人怎么吃?》《胸腺外科学》(英文版)等,其中《癌症病人怎么吃》还出版了繁体中文版。《病人家属,请来一下》荣获第十七届文津图书奖科普类推荐图书、2022年中华优秀科普图书奖、2023年上海市优秀科普作品奖。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癌症当然能够治愈。相当一部分病人的肿瘤只是生命当中的过客,也有相当一部分肿瘤可以与病人长期共存,成为一种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的慢性疾病,从“与癌斗争”转变成了“与癌共存”。很多人是不相信癌症能治愈的,特别是上一代人,他们见过太多癌症病人的离去,所以“癌症”这两个字对他们的冲击感太强。从我们科室的数据来看,肺癌病人的5年以上生存概率早就超过了50%,乳腺癌、甲状腺癌科室的治愈率更高,甚至10年生存率都在90%以上。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喊“癌症不能治愈”的人,还是远多于相信“癌症可以治愈”的?

这源于对未知疾病的一种病耻感,以及对于生命中未知命数的谨小慎微。如果一个人得了癌症,3个月人就没了,作为家属一定会哭诉,会高喊,这是一种对生命逝去的无奈,所以这种发声是自然而然的,也会获得他人的关心和共情。但是一个人如果得了癌症,2年了都没有复发,他会怎么做呢?相信我,他大概率什么都不会做,什么也不会说。很少有人会公开发一条微博说:“我治愈了癌症!癌症一点也不可怕!”这是反人性的,这就好比考试之后,很少有人会高喊:“这考试也太简单了,我一道题都不会错。”


很多医生看到一个能做手术的病人,特别是早期的病人,恨不得赶紧把病人按到病房去,抓紧在病人还没有了解到这个领域谁是最牛的专家之前,赶紧把手术给做了。手术多,自己的成长就会多,各方面的回报也会多。没有外科大夫会嫌要手术的病人多的,即便再知名的外科专家,听说哪个病人跑到其他医生那里去手术了,心里都会有些别扭。


我之所以想起这件事,是因为在那之后在其他医院再次出现了类似的情况,镇痛药造成了病人的去世,官司打得一波三折。病人家属在病人生前哀求医生打针,结果却在病人去世后,为了获得赔偿,反咬一口,告医生用药失误,直接导致病人去世,滑稽至极,令人寒心。涉事的医生这样说道:“我一直担心,万一官司失利,我是否还能一如既往地使用吗啡。我深知,一旦医院和主治医师输了官司、赔了钱,那必定是对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重大打击,也是无数晚期癌症病人苦难的到来。不是肿瘤科医生,不亲眼见到晚期病人身处炼狱般的痛苦,你很难理解一支吗啡是多么的重要。”


良心是全部特质当中最难变现的一样品质,所以我才那样珍惜拥有它的每一位伙伴。


人体吸收三大营养素的本质是为了吸收能量和蛋白质,之后便可以用这些蛋白质作为材料,用能量作为燃料,去合成自身需要的营养物质。

在营养吸收当中,我们希望蛋白质不承担或者少承担能量供给者的角色,而是把原料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单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从食物油当中获得,如橄榄油、花生油、菜籽油等。

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在葵花子油、玉米油和亚麻仁当中获得。另外,它在海产品当中的含量也很高。

说多不饱和脂肪酸是癌症病人的神药也不为过。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1、作者王兴系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一线工作10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2、作者王兴从事科普工作多年,是头条、知乎签约作者,拥有众多粉丝。长期受邀担任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节目明星演示嘉宾。

3、陶勇(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医师)、罗翔(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郑兴东(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庞颖(《奇葩说》辩手)、梁文道(作家、媒体人)、刘润(润米咨询创始人)联袂推荐

4、王兴的作品《病人家属,请来一下》获得的各种奖项及荣誉:

第十七届文津图书奖科普类推荐图书

2022年中华优秀科普图书奖

2023年上海市优秀科普作品奖

得到2022年年度书单top10

入围 首届行读图书奖 新知类 书单

入选2022年知乎年度书单 

入选2022年界面年度荐书

入围第一届刀锋图书奖

 


书摘插图

第一章

得了癌,千万别小看吃

第一节 “中国式病人”不是饭不好,而是不会吃

在中国做一名病人,我其实是偷着乐的。

还在很小的时候,每次感冒,我便喜欢浑身发冷裹着被单吃一口妈妈做的番茄面汤。这汤必是用熟透了的、炒过的番茄打底,千万不能加蛋,那样会因为油腻影响口感。挂面是两元厚厚一板那种,煮熟了也条条分明不会黏在一起。出锅时撒上些香菜叶子,再来点醋和生抽,滴上一滴香油,吃起来暖到心窝,感觉不到一丝恶心。清汤寡水的面构成了我对于感冒发热的全部回忆,甚至于我在国外不幸中招流感后,看着伙伴送来的贵重的披萨和牛肉完全无感,我想念家乡的挂面,想念青菜豆腐汤。这寡淡的口味并不能说明我是个佛教人士,只能证明我确实匮乏贫瘠的童年培养了我对“美食”的片面理解。

但这份理解,我认为是有美感的,这份中国饮食文化所带来的美感无法用电子秤来准确衡量,它有自己的分寸,也根本不缺拥护者。文学家汪曾祺的《五味》就可以用“好吃”来形容。他说:做麻婆豆腐要用的肉末是牛肉末而非瘦猪肉末,“炒青菜须用荤油,炒荤菜当用素油”。又说:“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彤红的辣椒。”我不需要太多语言就可以说服你,中国的美食文化是迷人的,中国人对于“好吃”是有发言权的,不需要米其林几星这样的定义,街头巷口排长队就是最好的证明。

可悲的是,当一个人成了癌症病人,他就彷徨了,他的一家子也都彷徨了,他们总想吃点“好的”。他们一边认为过去的食物中必定有什么导致了这令人绝望的疾病的发生,一边又不知道究竟什么才算“好的”。这种“吃点好的”并不是指像20年前那样,赚了一笔小钱一家人去下个馆子,点上三菜一汤,而是要有益身心的、延年益寿的,最好还能有些防癌功效的。

这就是我们每天看到的“中国式病人”,不是饭不好,而是不会吃。假设一个家庭遭遇了癌症,多数人首先会陷入反思—是不是我做了什么错事?这种病耻感会驱使人进行改变。吸烟的人会立刻戒烟,饮酒的人会立刻戒酒,同时也会把注意力放在每天的饮食上,毕竟我们自己的一切,都是自己吃出来的。于是便多了很多说法,例如吃肉致癌,酸性体质致癌,吃发物致癌,吃海鲜致癌,吃鸡肉致癌(但是鸭肉没问题),喝碳酸饮料致癌,吃烧烤致癌,吃汤泡饭致癌,吃隔夜菜致癌……

我经常对此类说法进行总结—生而为人,就会得癌。

无数的说法产生之后,一个新学派便诞生了,那便是营养学。营养学是纯粹的科学,是基于生物学、统计学、医学的综合学科,它的目标是实现人的营养均衡,达到健康的目的。但是营养学在中国病人的康复过程中遭遇重重阻碍,它不仅要和伪科学所造成的谣言为敌,还要与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相抗衡,而后者的战斗旷日持久,到今天也未分出个高下。即便“科学”告诉人们早餐要吃肉,许多人也仍然坚持认为粥是最合理舒适的早餐。

所以,在这本书内,我们将反复进行的一件事就是平衡,平衡传统与现代,平衡中国和西方,平衡习惯和科学,平衡损失与获益。一方面,要降低传统饮食文化造成的破坏性影响,另一方面,要提高科学饮食的可操作性和可接受度。这种既要又要还要的事情,我未必能成功,但也要试试。

很早的时候有一部电影叫作《刮痧》,是由梁家辉和蒋雯丽联袂主演的,故事讲的是许大同到美国工作和生活,事业有成,家庭幸福,自以为实现了美国梦的时候,却发现这一切抵不过中美文化之间巨大的差异。其中有一个情节让所有人印象深刻。两个人的孩子生病了,闹肚子发烧,孩子的爷爷因为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采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被保姆发现之后告上了法庭。丹尼斯背后的“伤痕”让美国人瞠目结舌,认为衣冠楚楚的成功人士道貌岸然,对孩子如此虐待。法官当庭宣布剥夺许大同的监护权,不准他与儿子见面,他的美国梦就此破裂。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小孩子发烧时,很多老人就会给他盖厚厚的被子用来“捂汗”,认为汗透了就能退烧了。我们现在慢慢了解了,出汗的确能够降温,但是通过“捂”的方式会带来更多问题。我们的祖辈提出的很多观念,和西方医学的“放血疗法”相似,都会随着科学的进步被不断证伪。在当下,我们完全不需要使用捂的方法,有了更为简单有效的方法,例如使用酒精或者温水擦拭进行物理降温,又或者是采用药物让孩子降温。

还有万能的热水理论。每当生病的时候,男朋友就会说一句:“多喝点热水吧!”每当心情不好的时候,男朋友就会说一句:“多喝点热水吧!”每当发烧感到肚子痛,他们永远都只会说一句:“多喝点热水吧!”这种“中国式关心”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关键的问题是,它真的有科学依据吗?热水究竟要多热才管用我不确定,只是知道65℃以上的热水能提高患食管癌的概率。

不是我们熟知的经验,即所谓的“讲究”,就是科学,也不能用“外国人肯定和我们体质不一样”来排斥和否定西方的医学。作为医生的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谦卑,通过不断学习逐渐接触到真相。但是现在,我们的病人对科学先入为主地拒绝,“相爱相亲一家人”群里充斥着观念的碰撞,让医生和家人都束手无策。

每年,450万新增的中国癌症病人,不少都在假装养病。你越是希望TA加强活动和锻炼,TA越是天天歪躺在床上,似乎这一生了病,TA的家庭地位就马上提升到了极致,每天像皇帝或是太后一般使唤伴侣或是子女,动都懒得动一下。你说TA是在养病,TA就是把“养”理解为了“养猪”。

现在都在提倡ERAS(加速康复外科治疗),这是一个整体概念,并不是简单的“手术前住院时间短、手术后赶紧出院”这么简单,也不只是需要医生加速拔管拆线就好,它需要的是医生、病人和家属从每个细节做起的、全方位的努力,从而促进病人康复的速度,减少住院时间和花费。

就我临床观察到的现象,化疗的病人,越是文化水平稍低一些的,越是会努力配合医生,努力克服自己内心对化疗药的恐惧,尝试用各种方式来提高自己的食欲,这样不但能减少并发症,也能减少花费。反而是那些受教育程度很高、平时养尊处优的病人,显得略为“娇气”。他们更希望选择一种简便易行、容易操作的方式,那就是花钱。他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更高,显得更加惜命,但是做法上却是购买大量的保健产品和“补药”,那不但没有帮助到自己,还使自己的状态越来越差。

还有的病人属于另外一个极端。有一次,一位手术后的病人来门诊找我复查,我看她骨瘦如柴,便问她平时都在吃什么,她说自己什么都不敢吃,说这个是发物,那个会致癌,成天就喝粥吃粗粮。认为生了一种无法理解的疾病是由于自己之前的享乐,在康复后像苦行僧般地压制欲望,是全世界病人共有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吃素、吃低盐低油、拒绝辛辣,这些生活方式在患癌群体中屡见不鲜。这个骨瘦如柴的病人,觉得吃饱饭会给肿瘤提供营养,所以就不敢多吃……每天喝水、念佛、吃青菜,从一个健康的人硬生生地吃成了一副骨架。

我问她:“那您最近身体不好,老感冒发烧吧?”她无奈地点点头,同时肚子里传来一阵子咕噜咕噜的声音。饿死癌细胞,也是一些人鼓捣出来的坑人谣言。我又问她:“那当时给您提这些建议的那些亲戚朋友看您现在这么瘦,还和您有来往吗?”她摇摇头。

在中国的传统抗癌防癌观念当中,五花八门的讲究着实不少。多年不看书读报的村口王大爷,在别人生病的时候,摇身一变就成了祖传名医,各种讲究张口就敢说;但是当病人出了问题的时候,这些人往往又消失得无影无踪。

另一方面,家属们宁可斥重资去买保健品,也不愿意把父母的一日三餐做得营养,更不愿意去听营养师苦口婆心地讲营养搭配的均衡。每个家属都在想:“都长这么大了,我吃饭还用你教?”很可惜,在抗癌的过程中,吃饭还真是一门重要的学问。

01.照搬西方模式,是最懒惰的科学

我之所以没有把西方的饮食指南直接翻译过来,正是因为照搬完全不可取。我们可能不懂西方先进的营养科学,西方人也很难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浪漫。

美国人生了病之后是怎么吃的呢?有人说美国人皮实,得了病好得快,这个我是同意的。以我们胸外科为例,手术之后,中国人至少要虚弱个一两天之后看起来才像个正常人,但是美国人经常是上午刚刚做完肺的手术,下午就可能会自己拎着引流瓶在楼道里跑步,做蹲起和俯卧撑,这在中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我们也知道美国人生产之后往往会喝他们最常喝的冰水,产后也不需要坐月子就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人种之间的体质当然会有差别,美国白人在力量、速度等多个方面也并不及黑人,美国人饮食方式上以高热量、高蛋白著称,把牛肉当米饭一样吃,所以很多中国姑娘总有肥胖焦虑,但是很少有人能胖到美国人的地步。另一方面,美国人对健身也更热衷,无论男女都更爱好健身,因此总体来说,身体普遍要比中国人更壮实,在外科的感受会更明显。

综上,我们不难纠正之前的一个错误观念—美国人的术后康复都得益于规范、科学的饮食。身体素质和肌肉含量的优势可能在其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而非仅仅由饮食单方面决定的。

在吃的方面,美国人主要做到了四个字—科学,无趣。

说他们科学,是因为所有的食物都是设计好的,只要按照比例和重量加进去就可以了。西方人,习惯把所有的食物摆放在一个盘子里面,不但可视化效果好,还可以很轻松地计算出进食的热量、蛋白质含量、维生素含量是否达标。无论是家属还是医生,都可以很轻松地根据食物判断病人的摄入量,从而进行饮食调整上的指导。但是中国的饭菜多数是桌餐,例如四菜一汤,你很难通过桌上的菜判断出一个人进食的量。四个菜我未必都吃了,一盘土豆烧牛肉我也许挑食就只吃了牛肉,葱和蒜作为配菜经常是不吃的,一个桌子上每个人吃的量都不完全一样。

但是在科学的同时,他们的饮食也实在是单调无趣。永远是一样的东西,变化的只是不同的排列组合。但是中国人就不一样了,一盘菜当中就有数种食材,采用不同的烹饪方式进行组合。每道菜也都是五颜六色的,甚至连造型都有可能直接撩拨人的食欲。正是这些才使得扶霞•邓洛普成为一个中餐迷,她自称是有“四川舌头”的英国人,创作了《鱼翅与花椒》和《寻味东西》。

这里给大家看一个美国人的菜谱(摘自美国癌症研究所官方网站):

高蛋白、高热量的奶昔

“营养强化乳”—就是低脂牛奶加入低脂牛奶粉(增加蛋白含量)

果奶

经典的早餐奶

桃味乳酪

鸡肉白豆汤

火鸡通心粉汤

辣酱西蓝花汤

土豆汤

这份食谱没有给我带来任何食欲,似乎美国的饮食文化比我国落后了几千年(事实也确实如此)。他们只是把看上去很有营养的两种食物强行混在一起就算一道菜。所以我们出国的时候,尽管有时候语言不通,看菜谱也能够大致判断出是什么,无非就是“××肉 ××菜”而已,不像中国的菜谱,光看名字根本看不出来,如果强行翻译,连意境都消失了。例如,佛跳墙、夫妻肺片、毛血旺、红烧狮子头等,光是名字就可能让人胃口大增。更不用说婚宴时各类夸张到猜不出到底是啥的名字,例如早生贵子(花生仁枣羹)、比翼双飞(酥炸鹌鹑)、鸳鸯枕(什锦烩蔬菜),等等。

在我看来,我们唯一要借鉴国外的,是这种健康的饮食理念。人需要摄入多少糖、多少蛋白、多少微量元素,之后的实操层面,靠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就足够了。

很多时候病人说正在化疗,胃口不好,我都会建议他们回家没事看两集《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中国人,在吃的方面一定要有优越感,这种优越感是从祖辈代代传下来的、扎根于我们血液和灵魂当中的财富。作为癌症病人的家属,我们有理由,也有能力,让他们吃得更好,吃得更健康。

02.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为什么我希望用给建议的方式,而并非照搬医学文献的方式和你说这件事,这其实是作为一名医生,被大量的现实教育后的结果。曾经我也只和病人讲科学,可是病人前脚迈出我的门,后脚就上了保健品的贼船。

我无数次问他们:“为什么不信我?”

“你说得都对,但是你只是说什么都能吃,也没告诉我到底应该吃什么。”

他们说的我也认可。

辟谣者往往告诉别人什么是错的,什么是荒谬滑稽的,总是高高在上地嘲讽他人的无知,却无法对病人、弱者的恐惧感同身受。但凡能给一点超出严格知识范畴的生活建议,也许就能够挽回一些迷途的人。在《沉默的大多数》一书中,王小波曾写道:“我以为,一个人在胸中抹杀可信和不可信的界限,多是因为生活中巨大的压力。走投无路的人就容易迷信,而且是什么都信。”

得了癌,保健品是国人无法绕开的一个环节。人只会为焦虑感进行非理性的消费,特别是健康领域,为了防止癌症复发这个虚无缥缈的期待,太多人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一掷千金。保健品未必一定是无意义的。虽然中国的保健品观念一直在进步当中,但距离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距离。购买和赠送保健品似乎已经脱离了它本身的属性而变成一种社交礼仪,“发乎情,止乎礼”,至于保健品本身的价值,又有多少人真的在意呢?

20世纪80年代,那个时候中国只有很少的人意识到保健品这块蛋糕的巨大,利润市场没有被大面积地瓜分。大部分人是采用“药酒”的方式推广保健品,并没有专业的管理团队和运作模式,更多的是“私人小作坊”式的口碑传播,保健的效果也大多基于传统中医和民间偏方。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健康是能够花钱买来的”,这个观点逐渐深入人心,一大批掺和着各种西药和激素的保健品和化妆品出现在市场上,这个时候恰好是国民生产总值飞速发展的年代,人们逐渐过上了小康生活,家家彩电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活个七八十岁也不算新闻,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所有人都把心思放在了如何活得更好、活得更健康上面。

这个时候商家采取了非常有效的传销手段,我卖保健品你怕是骗人的,那你的邻居卖给你保健品,你也觉得是骗人的吗?你的邻居都在用美容养颜的保健品,你就不舍得花钱给自己的老婆也买点?就这样,很多保健产品,主要是胶囊类的保健品,在2000年的时候一下子达到了500亿元的销售额,保健食品行业进入了巅峰时期。

然而,随着假冒伪劣保健品的负面事件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保健品内部巨大的骗局,保健品行业开始缩水。商家发现,似乎越来越难像以前那样骗到人了。于是保健品的花样越来越多,类型也越来越丰富。从读书时候健脑的保健品,到老年人增强睡眠的保健品,再到中年男性的补肾神药,中年女性的养颜秘方。无论你想考学、上班、熬夜、出差、减肥、快乐,总有一样保健品适合你。所以要我说,中国的保健品在这个时期被曲解了它本来的含义,而是冠以各种功利的目的。

2003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国际市场要求中国政府开放直销市场,给中国人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来自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保健品一窝蜂地涌入中国,中国也兴起了一阵新的保健热潮,但是概念与以往完全不同。中国人的保健观念从“功利性”“目的性”部分转变成了“补充必要元素”,长期保持摄入保健品,来达到健康的目的,这就与国际上的保健观念逐渐接轨了,也使得保健品的销售额在2005年回到了500亿。

目前,保健品市场还是保持着每年20%的增速,这和我们日益增加的对健康的渴望是密不可分的。“不求最好,但求最贵”,这句《大腕》里的经典台词也定义了这一特殊的健康消费观。健康逐渐被物化为产品,与健康相关的一切转变为产业,人们也就在这个过程中逐渐随着浪潮沉浮。

在保健品的发展过程当中,从起步的混乱到迅速规范化,与国家的调控和规划是分不开的。

冬虫夏草是一类非常常见的保健产品,中国传统的中医药学和我国绝大多数学者所指的冬虫夏草,特指麦角菌科冬虫夏草菌的子座及其寄主蝙蝠蛾科昆虫冬虫夏草蝙蝠蛾幼虫尸体的复合体,主产于四川、青海、西藏、云南等海拔4000—5000米的高山草甸中。我国关于冬虫夏草的记载最早见于清代吴仪洛1757年著的《本草从新》:“冬在土中,身活如老蚕,有毛能动,至夏则毛出土上,连身俱化为草,若不取,至冬则复化为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收录了冬虫夏草。

20世纪90年代初期,人们再也不用为吃不上肉发愁,冬天也不用囤大量的白菜,因为大家知道,就算没有菜了,超市里还有大棚的蔬菜能够供应。正是在这样一个不愁吃穿的年代,那些稀有的东西才产生了价值。冬虫夏草就是这样一类稀有的产物,它们因为无法培育,只能由藏民去人工挖取,就变成了一条无比庞大的产业链,似乎越是难挖的、罕见地区的虫草才越珍贵。本着不求最好,但求最贵的心态,强大的购买力把虫草产业链硬生生地创造了出来,养活了成千上万的people。虫草成了医疗界的LV和爱马仕,被当作一种概念来消费。

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冬虫夏草的营养价值并没有它传说的那么夸张,它和正常的动物没有太大区别。另外,冬虫夏草身价暴涨之后,从一味药材直接转变成了“美容养颜、延年益寿、抗炎抗肿瘤”的万能药,价格几十倍地上涨,商家用大量的虚假信息迷惑了消费者。

2016年2月4日,国家食药总局在其官网发布了《总局关于冬虫夏草类产品的消费提示》(以下简称《消费提示》),该提示称:近期,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组织开展了对冬虫夏草、冬虫夏草粉及纯粉片产品的监测检验。检验的冬虫夏草、冬虫夏草粉及纯粉片产品中,砷含量为4.4—9.9毫克/千克。冬虫夏草属中药材,不属于药食两用物质。有关专家分析研判,保健食品国家安全标准中砷限量值为1.0毫克/千克,长期食用冬虫夏草、冬虫夏草粉及纯粉片等产品会造成人体砷摄入过量。另外,2017年国际顶尖杂志CELL的子刊也证实了,冬虫夏草当中并不含具有抗癌功效的“喷司他丁”,更没有传说中的抗癌功能。

打着保健品旗号的“药材”去抗肿瘤是不科学、不现实的。癌症太复杂,太无法捉摸,不是吃一个虫子或者一棵草就能解决的。这并不怪病人和家属们,有时候正是因为关心,才做出这种种行为。我作为家属,在陪伴病人的过程中也收到过这样的“礼物”,但我都直接扔掉了。保健品就是这么个东西,你不管信不信,都要为它买单。尽管岳母没有吃,但是欠的人情我们总要用其他方式还,这就是所谓的保健品的被动消费。

那有的朋友会问了:如果真是没用,为什么所有的人都说要吃点呢?我通常会反问这些病人,那为什么钻石会那么昂贵呢?不是因为钻石是最坚硬的,也不是因为它最美,而是因为一句让所有人都愿意买单的谎言—钻石是爱情的象征,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存在并非一定合理,它也许只是一些人希望我们认为合理。保持冷静的思考和坚定的科学观,是我们在抗癌路上时刻需要警醒自己的事情。谣言未必都是由邪恶的商家创造的,医务工作者的队伍也未必绝对纯净,良心是全部特质当中最难变现的一样品质,所以我才那样珍惜拥有它的每一位伙伴。


媒体评论

感谢临床医生能够加入公共卫生事业,从他们的角度提出可行的好办法,让健康成为一种习惯。

——王慧(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

癌症是一个宏大而沉重的话题,本书作者是专业的医疗达人,可以从生活的细微之处给你最具实操性的指导。

——姬十三(果壳网CEO)

认真拜读了《癌症病人怎么吃?》这本书,站在病人和家属的角度来看,把癌症相关的饮食提醒写得很到位,不但内容实用,字里行间更是充满了诚恳和温情,面对一些争议性的话题也娓娓道来,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好书。

——顾中一(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

医生如果学会了营养学,如虎添翼;患者及其家属如果懂得了如何吃,将受益终生。

——夏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临床营养科创科主任,《你是你吃出来的》作者)

 

 


前言

前言

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距离婚礼还有2个月时,我得知40多岁的岳母得了胃癌。

那天,我刚下手术,看到手机显示了丁老师(老婆)的11个未接来电,就预料到一定是出事了。我赶快回了电话,她在电话那端哭成了个泪人。灾难来得猝不及防。一场疾病对于一个平凡的工薪家庭来说,无异于一次大地震,它在你最幸福的时刻降临,而你除了被迫接受以外毫无办法。这个正沉浸在婚礼的憧憬中、一心挑选鲜花布置新房的小姑娘,一夜长大。

在我早已准备好的结婚誓词当中,原本的台词是:

希望你永远不必长大,希望你的一生只有童话。

而现在,婚礼办还是不办成了一个未知之数。我的台词也只有:

赶紧来北京,我帮忙安排。

我立刻联系了当时工作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找到了普外科主任(现升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李子禹教授为其主诊治疗。尽管我们这对年轻的小夫妻已经抠门到了出门只住青旅、几块钱掰开了花的地步,但在看病这件事上我们毫不犹豫,用最快的航班接岳母来北京,在与治疗相关的事情上不计成本,不计代价。在无数亲朋挚友的帮助下,她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进行了检查并接受了手术治疗。

所幸,是早期。

我内心是相信癌症会被彻底治愈的,但认知无法转移,我要不断给岳母和丁老师构建一种叫做“信心”的东西。作为医生的我,认为病人出院了就算是康复了;但是我却丝毫没有预料到,作为家人的我,要面临的种种考验才刚刚开始。

第一次暴击来得很快。

虽然我们都小心地把病情隐瞒得很好,但现实世界的“墨菲定律”从不肯饶过任何平凡又善良的人。岳母一直认为自己是病房里最特殊的存在,是因为我的特殊关系才“借住”在这里的,她本应是个“胃溃疡”,不应当住在肿瘤医院。但是好巧不巧,那天陪护的家人去办手续了,刚到这个科轮转的小医生不知情,随手把诊断书放在了床上。家人回来后,看到她看着那个诊断书发呆,一句话都不说。我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既不认为医院犯了什么不可饶恕的错误,因为隐瞒病情本不该是医生的责任和义务,但我也确实担心她无法排解恐惧。

手术后,不知道什么原因,她的胃肠道功能恢复得并不顺利,刚输了一天化疗药之后就不停地呕吐,越呕吐就越不想吃东西。这种情况完全不能接受辅助化疗来巩固手术成果,岳母被迫中断治疗。丁老师竭尽所能地照顾,绞尽脑汁去准备食物,却只能眼看着妈妈和自己都一天天地瘦下去。丁老师觉得,也许是因为她得知自己的疾病之后,心情十分低落,从而加重了症状。她既担心再化疗会让妈妈更痛苦,又担心不化疗会增加日后复发的概率。这种无从选择、无法决定的焦虑,折磨了她许多年才慢慢散去。

距离婚礼还剩15天时,丁老师一方面担心妈妈会不会赶不上我们的婚礼;一方面又希望妈妈安心地养病。婚礼到底要不要她出席,要不要延迟或者取消,因为这场疾病的到来让小夫妻陷入两难。岳母一直跟丁老师说,婚礼她不参加了。她说:“只要你们两个人好,我就好。”

我们只能朝着最好的方向去努力。“补充营养”,在医生那里只是一句话,病人家属落实起来却谈何容易。作为医生时,我也总是会留给病人家属一句“好好吃饭”的嘱咐;但是作为病人家属时,我就要负责“好好吃饭”这件事。我当时甚至觉得世界上最鸡肋的药就是口服的止吐药,吃止吐药也会吐出来,那么止吐药有什么用呢?

为了能让岳母把营养补足,遏制住体重不断暴跌的速度,我带她去了一个三甲医院的急诊,开了营养液,在闷热、封闭、气味十分不愉悦的环境下坐着输了五六个小时的液,体验非常差。这个输液是需要有家属陪同的,一个人是万万不能的。除了上厕所需要有人帮忙拎袋子,医院的输液室也不提供饭菜,吃饭问题需要自己解决。如果每天都去医院输液,还需要从家里跋涉一段相当长的距离。这种种原因让我们打了退堂鼓,转而去咨询社区医院,可惜当时的社区医院也无法提供帮助。

于是我自告奋勇,把医院的营养液带回家,又备了一套输液装置,在家里给她自行输液(因为技术不太过关,让她白挨了不少针)。偶尔我还会自己给她抽血到医院化验。这一系列的违规操作并不可取,但当时我不仅希望能让她在吃得不好的情况下,通过输液补充足够的营养和电解质,给消化道修复和重启的时间;我还希望整个过程对她来说尽可能地舒适。所以我只能这么操作,因为即便我在医院工作,医院也不是我家开的,我不能长期把她安排在医院里养病。每天早晨5点多,我帮她接好输液之后去上班,岳父负责输液结束后把针拔掉。

正当我自诩当代优秀女婿的代表时,第二次暴击又来教我做人了。那时距离婚礼只有3天。

我早上问岳母吃饭吃得好点没,岳母说感觉好多了,吃饭也比以前强了,让我抓紧时间去上班。那天我没有给她输液,而是给她抽了血,送医院急诊科做个生化全项,就去上手术了。刚下手术,我就接到了急诊科同事的电话,说:“今天有一个生化的危机值,血钾2.3,是不是你家的那个病人呀?”

天啊!我一看化验单,果然,血钾2.3!这已经是到了要抢救的地步啊!岳母也许随时都可能出现心脏骤停!难怪早上看她脸色不太好,我还以为是没睡好。我赶紧打电话,听岳父说,原来这两天她吐得十分严重,什么也吃不下,但是两个人担心影响我们的工作,便不想告诉我们。父母这一代的人总是这样,即使在我们眼里他们已经成了病人,在他们的眼里我们却还是孩子。

我赶紧请了假打车回去,带到急诊就连吃带输液补上了钾,之后再复查血钾。她刚进急诊时脸色煞白,输液后仿佛一下子就活了过来,精气神都十分充足—这就是血钾的神奇作用。这一遭过后,我再也不敢有侥幸心理,每天都要和丁老师检查她吃的东西。

终于,在婚礼的前一天,岳母的呕吐止住了,生化指标完全正常,她如愿地赶上了我们的婚礼。

在疾病和伤痛的洗礼下,我们办了一场不大,甚至有些寒酸,却很温馨感人的婚礼。事实证明,只要彼此相爱,一家人不会因为疾病倒下,彼此的心反而会更近一些。

在后面的日子当中,她既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岳母,也是一个非常听话的病人。按照我给她的饮食指导,她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恢复了正常的体重,也纠正了胃切除手术后的贫血。加上适当的锻炼以及女儿的陪伴,她很快就进入了正常的生活。也许每次复查的时候,她还会有些担心,但是随着这7年来的平稳度过,她生活得越来越有信心。

在这本书再版的这一天,她也从《癌症病人怎么吃?》第1版出版时即将成为姥姥的状态,到现在陪伴着飏总(外孙)走过了四个春夏秋冬。我们从不让她花费太多心力去照顾孩子,毕竟她的身体多少遗留了一些手术后的不便,但她可以从陪伴孙辈当中获得许多快乐,这也是她生活的力量源泉。同时,她强大的内心也使她成为了一个“医托”,但凡小区、村庄里、广场舞大军、电梯里、幼儿园门口排队接孩子放学的人群里……有人得这个毛病,她都会主动凑过去询问情况,并且找我安排治疗。她并非黄牛,而是“社牛”天花板,她的真诚和勇敢也鼓励了更多的人从无助中走出来。

但我有一天不禁想到,即便作为一个肿瘤外科医生的家属,她的康复过程都能这样一波三折,甚至遭遇了那样的危急时刻,其他人的家庭中,又会发生什么呢?

出院的时候,医生有时会告诉病人,最近先多吃点好消化的。病人家属便记在了心中,直到吃了2个月粥的时候才会思考:“最近”究竟指的是多长时间,我们现在能吃别的了吗?“好消化”又是什么意思?

一天晚上,一位吃了1年粥的病人小心翼翼地在微信上问我,现在除了粥还能吃点别的么?我问他为啥现在才问,他说抱歉,白天上班。

得了病,病人似乎就变成了一个刚刚生出来的婴儿。什么时候只能喝奶?什么时候能加辅食?什么时候能和家人一起吃饭?有没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有没有忌口?因为不知道应该怎样照顾病人,往往会导致病人家属用力过猛。

就像我在《病人家属,请来一下》这本书中提到的一样,很多年轻朋友(比如书中的“抗抗”)也许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开启自己幸福的人生,但就在这个时刻,突然成了一名癌症病人的家属。碰到的一切问题都是新的,但是却不容许犯丁点错误。正如没有人生下来就会做父母,也没有人天生就是一位合格的病人家属。病人家属不是一个需要学习、考试、拿证的岗位,可疾病一旦发生在家人身上,就需要立刻上岗。“怎么吃”,是我们在对抗癌症路上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吃不仅是营养的来源,也是我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无论疾病如何,只要吃好喝好,对中国人来说就是好的、值得感恩的一天。

感谢杨跃主任对本书的巨大贡献,在杨主任的支持鼓励下,这次再版我将尝试独立完成本书,真诚并放肆地表达内心的感受。丁老师成功走出了自己的心理阴影,希望这部书能让更多和她一样的人获益。再版我依然没有添加食谱,因为我认为了解适合癌症病人饮食的原则以及怎么吃才会不得癌,才是更重要的事情,而并不是“做饭”这件事本身。我的烹饪技巧主要是“用爱做饭”,然后用道德绑架家人夸奖,所以在做饭这件事上,你应是强于我的。

这本书中很多故事来源于我自己,也来源于身边每一个鲜活的案例(除我的家庭之外均为化名)。也许你不能照搬他们的做法,但是你可以通过他们的故事,找到适合你的方法。也希望癌症病人的家人,可以通过改进饮食习惯,好让类似的事情发生得更少一些。

我希望能用我所学的知识和“过来人”的经验,帮助癌症病人及家人度过这段晦暗的时光,照亮你们人生的前路。

王兴

2022年8月20日写于北京

我的学生每次跟我出门诊的时候,总是觉得我啰唆。我能理解,谁看病看到大中午一两点饿着肚子时还会心平气和地回答那些已经回答了一上午的问题呢?什么“发物能不能吃”“手术后能不能吃辣”……

我会。

我会这么说:“女士,我这是第四次回答您同一个问题,我再回答一遍,您听一下。”

即使做了30多年的外科医生,至今我在门诊的时候,还会询问病人平时喜欢吃什么,是怎么吃的。一方面是想通过大量的临床数据来推测是不是有某种食物会诱导癌症的病发,一方面也希望能及时纠正病人一些不科学的观念,让通过手术治好的病人能吃得科学,提高术后的生活质量。在整个癌症治疗过程中,手术自然是最重要的一环,但手术能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也就是最低的并发症率和最高的治愈率,是需要病人在术前术后的方方面面多加注意的。只有医生和病人共同努力才能得到好的结果,而不是靠医生一个人。

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也曾生过大病,能理解病人和家属的心情。2010年的时候,我因为肺梗死被抢救过,也住过院,做过各种检查,从患病到康复,完整体验了作为病人时的恐惧心理。肺梗死不是我的专业领域,因此我很在意主治医生说的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我会有很多问题,希望去请教那些医生,也就是我的老伙伴们。我可以提问,也知道怎么提问,但普通的老百姓能够请教医生的时间,也许只有门诊那短短的十分钟,甚至更短。

我执笔卫生部刊发的《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指南》时,不少内容是结合国内情况来写的。我当然知道国际指南是怎样的,但是我更知道,把国外的医疗指南一成不变地照搬到中国来指导我国的医院和医生行医,是不现实的。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和医疗发展水平还不均衡,很多县医院达不到国际指南要求的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很多病人的经济实力不能够让他们上来就做世界上最顶尖的同时也极为昂贵的检查。如果照搬国际标准,不但不能让更多的老百姓接受到最适合的治疗,反而会给他们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在吃上面也一样。中国的饮食结构多种多样,要像西方人那样吃牛排汉堡、顿顿计算热量,我们中国人的胃是不适应的。中国台湾的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第一版的繁体中文版,我相信这正是有更多的海外华人华侨需要它,却无法从当地获取自己身体认可的营养所致。

这本书是我的学生王兴博士为中国的癌症病人量身定做的“饮食指南”。作为癌症病人的家属,我们应当怎样合理地照顾病人?身为中国人,癌症病人的家属又应当做哪些饮食上的调整,来降低自身癌症的患病率呢?这本书曾经出过一个版本,是我和王兴一起写的。之所以再版时由他独立完成本书,是希望能够彻底释放这个家伙的创造力,希望他用自己更真实、更新颖的故事让这些知识内容焕发新的活力。

我曾经和王兴说,第一本书我们写了个《肺话》(废话),第二本我们不如写个《食话》(实话),第三本再出个《屁话》,基本就全了。我们就是致力于给老百姓讲讲吃喝拉撒当中的那些讲究,说一说医生的大白话。我们不要用高高在上的姿态和老百姓说科学,而是要用最接地气的方式给他们讲故事。

杨跃

2022年9月13日于北京

 

 


书籍介绍

要做手术,平时吃的药还吃不吃?

喝汤真的能大补吗?

化疗吃不下东西怎么办?

化疗时吃什么才能不脱发?

镇痛药会影响伤口愈合吗?

怎么吃才能不得癌?

《癌症病人怎么吃?》希望解决两个问题:怎么吃能少得癌?得了癌应该怎么吃?

我国每年有450万新发癌症病人,“怎么吃”,是我们在对抗癌症路上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不科学的传统饮食观念和民间的谣言使很多患者明明治疗得很成功,却因为饮食出现各种状况。《癌症病人怎么吃?》是上海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主治医生王兴为中国的癌症病人量身定做的饮食指导,它用通俗的语言、真实的病例,帮助癌症病人及家人“吃”过这段晦暗的时光。一日三餐,请好好吃饭!

+++++++++++++++++++++++++++++++++++++++

【编辑推荐】:

1、作者王兴系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一线工作10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2、作者王兴从事科普工作多年,是头条、知乎签约作者,拥有众多粉丝。长期受邀担任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节目明星演示嘉宾。

3、陶勇(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医师)、罗翔(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郑兴东(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庞颖(《奇葩说》辩手)、梁文道(作家、媒体人)、刘润(润米咨询创始人)联袂推荐

4、王兴的作品《病人家属,请来一下》获得的各种奖项及荣誉:

第十七届文津图书奖科普类推荐图书

2022年中华优秀科普图书奖

2023年上海市优秀科普作品奖

得到2022年年度书单top10

入围 首届行读图书奖 新知类 书单

入选2022年知乎年度书单

入选2022年界面年度荐书

入围第一届刀锋图书奖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7分

  • 人物塑造:4分

  • 主题深度:9分

  • 文字风格:7分

  • 语言运用:4分

  • 文笔流畅:4分

  • 思想传递:9分

  • 知识深度:5分

  • 知识广度:4分

  • 实用性:4分

  • 章节划分:6分

  • 结构布局:5分

  • 新颖与独特:6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7分

  • 现实相关:7分

  • 沉浸感:3分

  • 事实准确性:4分

  • 文化贡献:5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3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 网站更新速度:5分

  • 使用便利性:3分

  • 书籍清晰度:3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 是否包含广告:5分

  • 加载速度:9分

  • 安全性:5分

  • 稳定性:6分

  • 搜索功能:4分

  •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二星好评(425+)
  • 不亏(534+)
  • 赞(568+)
  • 三星好评(626+)
  • 引人入胜(281+)
  • 值得下载(642+)
  • 无多页(294+)
  • 体验还行(425+)
  • 购买多(530+)
  • 品质不错(638+)
  • 图文清晰(454+)

下载评价

  • 网友 訾***晴: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养***秋: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步***青:

    。。。。。好

  • 网友 冉***兮: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郗***兰: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常***翠: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游***钰: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屠***好:

    还行吧。

  • 网友 龚***湄: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敖***菡: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陈***秋: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瞿***香: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孔***旋: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石***烟: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濮***彤:

    好棒啊!图书很全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