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常识:中国书法文化的集大成之作!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中国书法常识:中国书法文化的集大成之作!精美图片
》中国书法常识:中国书法文化的集大成之作!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中国书法常识:中国书法文化的集大成之作!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05745483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9-01
  • 页数:320
  • 价格:23.90
  • 纸张:轻型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寄语:

举世公认的书法名家、同济大学教授潘伯鹰书法名家传世巨作!从了解书法到品鉴书法,全面展现中国书法的精髓与风骨!不了解书法,就是不了解传统文化,每一位华夏子孙都值得一看的书法文化盛宴!


内容简介:

《中国书法常识》集中反映了潘伯鹰的书学主张。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和附录,上卷为作者的学书技巧,指导书法学习者如何入门,并罗列了学习书法的参考书;下卷为书法欣赏,作者对隶书及二王、颜柳等名家进行了点评。附录为作者的一些书法知识趣闻,是不可多得的一部中国书法入门书籍。


书籍目录:

卷上

一 “书画同源”与笔法 / 001

二 正确的执笔 / 017

三 如何用笔 / 023

四 从结字和用笔入门 / 031

五 如何临习 / 041

六 途径示范 / 053

七 笔墨纸砚 / 079

八 参考书举例 / 091

卷下

一 欣赏 / 099

二 隶书的重要作用 / 109

三 晋后书派鸟瞰 / 113

四 二王 / 125

五 虞欧褚薛 / 135

六 李孙张素 / 147

七 颜柳 / 155

八 杨凝式与李建中 / 163

九 苏黄米蔡 / 171

十 赵孟頫 / 183

十一 明清书势 / 191

附录  书论拾零

一 执笔有法否 / 203

二 硬笔呢 软笔呢 / 207

三 论长锋羊毫 / 211

四 不必多藏好笔 / 215

五 再谈笔与书法的关系 / 219

六 墨 趣 / 223

七 涨 墨 / 227

八 说笔墨交融 / 231

九 砚 / 235

十 说不似之似 / 239

十一 博与约 / 243

十二 成 家 / 247

十三 兰亭趣味 / 251

十四 试论欧书 / 255

十五 褚书何以能继右军 / 271

十六 颜真卿书法简说 / 275

十七 《云峰山寺》与《瘗鹤铭》 / 289

十八 草书惹是非吗 / 293

十九 吴昌硕的书法 / 297

二十 书家与善书者 / 307


作者介绍:

潘伯鹰(1904—1966),安徽怀宁人。原名式,字伯鹰,号凫公、有发翁、却曲翁,別署孤云。早年从吴闿生学习经史文词。国共和谈时,曾担任国方代表章士钊的秘书。建国后,曾任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教授。对文学颇有造诣,曾著小说多种,后潜心于诗词及书法。是近代书坛“二王”书风的积极追崇者之一。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永字八法

称之为“研精八法”,就是由此而来的。这“八法”所说的笔画,各有一个特殊的名称。现在分析顺序排列于后:

(1)丶  起笔的点名叫“侧”。

(2)亠  次笔的横名叫“勒”。

(3)       三笔的直名叫“努”。

(4)       四笔的钩名叫“趯”。

(5)       五笔左边向上挑名叫“策”。

(6)       六笔左边向下撇名叫“掠”。

(7)       七笔右边上面向下劈名叫“啄”。

(8)永 八笔右边下面向下捺名叫“磔”。 我们若是仔细严格再分,当然还可以找出这“八法”的不完备性。譬如说所谓“趯”的钩,是向左钩的。但另一种钩,却是向右钩,例如“戈”字。 所以这一种右钩是出了格的,因之有些人对这种右钩就叫它作“戈”。古代 相传虞世南的“戈法”是特别有名的。再如所谓“磔”的捺,在永字中取势 是很倾斜的。但另一种捺如“之”字就是很平的。这一种平的捺,严格说和“磔”不同,也可以说是出了格的。因之就有人对这种平捺叫作“波”。前人曾经说“右送之波皆名磔”,又说:“发波之法,循古无踪。原其用笔, 磔法为径。”这都说明了其中多少有些不同。再如“包”字上下的两个大转弯, 也可说是出了格。再如“?”字的“绞丝旁”也可以说是出了格的。

但是向右的钩还是向左的钩的方法,只是方向不同。平的“波”和倾斜 的“磔”,更只是程度的不同,而不是方法的有异。“包”字的大转弯,不 过是永字第二笔和第三笔的联合。“ ”字的“绞丝旁”不过是永字第七笔和第八笔的联合并加缩短。若是能够这样变通地去体会,那么,除了 “永”字之外,的确再没有一个字能像它这样包括齐备的了。所以我们还是 必须沿用这永字八法。

从永字八法中,知道中国字的组织成分不过是这八种笔法,我们才能掌 握这个关键,用来制驭一切千变万化的中国字;我们谈笔法才有要点,我们 学习才有路径。

总之,我们必须在观念上确定了书画同源的认识;在笔法上掌握了八法 的要点。这就是书法必须讲究点画的道理,是书法的基础所在。至于如何才 可以将点画写好,后面再谈。

谈到此地,或者有人会问:“既然说了书画同源,接触到中国文字的嬗 变,何以不谈一些中国文字的历史呢?”我将回答:“这是由于受本书体例 和范围所限制的缘故。”中国文字如何发生,如何嬗变,是中国文字学上的 问题,应该由文字学家去叙述讨论,而不宜由这样一本谈如何写字的小书去 谈。但是本书的范围虽不是与中国文字学的范围悉同,却是涉及中国文字学 的边界了。为了学写字的人参考的方便,在本章稍为谈及也是有益的。自然, 要作进一步的研究,仍须去作中国文字学的专门探讨。

研究中国文字,不外是从三方面下手:一是研究文字的形体,二是研究文字的声音,三是研究文字的意义。这里所应该注意的是,研究文字乃是文 字发达以后很久的事。由于汉族历史的悠久,所以即使是研究文字的事,远 较文字发生为晚,但要追溯渊源已经不易。因此,究竟中国文字的研究始于 何时,至今尚不能有明确一定的论证。根据各种材料以及各文字学家的说法, 大体上可以说中国文字研究的开始不晚于东周。由于战国时代的文字纷乱, 所以在战国时研究文字就更显必要而更发展一步了。研究中国文字的人把所 能看到的早的直至此一时期的文字统名之曰“古文”,有的也笼统名之曰 “大篆”。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战国的文字纷乱局面到此也才有条件得到统一。一 面由于文字本身演化的趋势,一面又有统一的政治大力的督促,于是中国的 文字变为“小篆”。李斯、赵高、胡毋敬等是这里面有力的人。他们作的

《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等字书便是推行小篆的工具。

 

《博学篇》小篆

 

汉朝的司马相如、张敞、杜林、扬雄、刘歆皆是文字学的好手。在此时 又发生了“古文”“今文”的问题,文字的研究愈加复杂化。同时,由于文字本身写法的演变,“隶书”也从秦初渐渐发展起来了。

 

秦隶

 

到了汉和帝、安帝(89—125)之间出了一部名叫《说文》的书,才为中国文字学立了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这是许慎著作的。他将以前的材料整理研 寻,求出了法则,立出了系统,将文字分为“五百四十部”。他的书成为中国 文字学上的不朽经典,无论赞成它或反对它的人都无法废弃这部大书。

 

《说文解字》

 

在这以后,直至晋朝文字的研究大为发达。六朝时政治局面既不稳定, 文字也极纷乱,这种研究便趋于退潮的景象。这种景象经过隋朝到唐朝,政治又趋统一强盛,文字学又见复兴。但这次复兴的成功是在“字样”上。唐 开元间出了一部《开元字样》。这是一部规定楷字应该怎样写的书。自此 为始,中国的楷书方在大体上凝固成为一种通行统一的书体,一直到现在还 在应用。当然,在“字样”以前,初唐楷体已渐统一,欧褚诸碑即可证明。 但由于“字样”的确定,使这一趋势,愈臻迅速进行。故“字样”是总结而 又提高的关键。因为在篆书时代中,简易的便成了隶书。汉朝隶书成了正式 的通行字体而代替了篆书。渐渐隶书又整齐简化起来,方成为楷书。因此今 日通行的楷书又有“今隶”之名(准此而谈,也不妨叫隶书为“汉楷”了)。 而其推动和形成的原动力有赖于这部“字样”,所以这是一件大事。我们试想想,楷书已经通行一千两百多年了!

 

初唐楷体         汉隶

 

到了赵宋时,“金石学”很发达。这在文字学的研究上又开拓了一些道路。元朝时代短。明朝人可以说简直不曾过问文字学。虽然赵宧光作过一些 说文功夫,但后来的顾炎武加以批判了。

清朝是文字学发达的时期。但是清朝人恰好和明朝人走了两。因为清朝学者推崇许慎至于极点,偏胜之极便囿于《说 文》的范围,甚至替《说文》处处设法曲说回护。 这种小天地中的偏向一直到清末,方开始大大扭转过来。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是帝国主义者联合大举侵入中国的一年,这是一件大事。就在这前 一年殷墟甲骨发现,这又是一件大事。原来北京 的药店里卖出作为药材用的龟版,被吃药的疟疾 病人和他的朋友发现了那上面有字,那便是殷墟 甲骨的初与学人相见!这两人便是王懿荣和刘鹗。 刘鹗那时正住在王懿荣的家里。他们从药店追究 起根源来,方开启了甲骨研究的道路。本来在此以前古代钟鼎以及古钵、泥封、货布、陶器之类刻在龟壳上的甲骨文

出土日多,著书人本已逐渐扩大了研究的范围。自甲骨发现,愈是开拓了境界,推前了时代,成为一大新兴的学问。继刘王之后的,有孙诒让、罗振玉、 王国维、郭沫若等人,使得搜辑、排比、印行和研究的风气大为盛行。

以上是关于研究中国文字学的极挂漏的叙述。平心论之,自许慎以来, 直至现在,方有了推广和修正许氏学说的有利条件。文字学的前途将继此而 见其广大和精密的发展。清朝“说文派”的学者虽嫌偏囿,但起废复兴的功劳很大。

研究方面的情况既然如此,并且前文已经说到追溯文字学的研究始于何 时,大为不易;若再进一步追溯中国文字的起源,则时代愈推向远古,确证 愈少,愈难悬断了。因此,如若斩钉截铁、极具体地说出起源的年月来,至 少在现时尚无此可能。我们只能谨慎地大体上说出一些近似的推测的言语。

中国文字,和其他民族文字一样,总是发源于语言的。语言又发源于声 音。在人类还未进化到有文字的时候,却早已会发声,会简单的语言了。在 此同时,人类便已能画简单的画。这些简单的画,逐渐进步而为文字。这样 推测起来,以中国而言,文字的起源应该比现在所能见到的一切古文字的材 料的时代还要早得多。中国现在所能见到的,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字。但甲 骨文字多是**一类的。这一类的文字当然不足以概括殷代所有的文字,并 且甲骨中极少数也已有了并非**文字的,例如“宰丰骨”记的是田猎赏赉 之事。可见甲骨中必有记载了其他事物的,不过未被发现而已。更可推知除 甲骨以外,如玉如帛,及其他和更早的材料,必尚有许多,未传下来,因为 我们无从征考。由于甲骨书写和嵌刻的精巧,以及文字的成熟,则在此前必 更有早期的文字。我们中国的可记载的历史,一般说来,有五千年。慎重 的说法也有四千年。历史的记载靠文字,而且要靠成熟的文字。由此,我们 可以说五千年前,中国已有文字不算夸张。因为文字起于图画;而图画在新器时期已很成熟。



原文赏析:

在唐人法书之中,又可大约分为二阶段。前一阶段可以虞欧褚薛等人为代表他们一面是六朝法书的善继者,一面又是大唐法书的创造者。其特色是谨严华妙,格局众多。其后一阶段可以颜真卿、柳公权为代表。他们完全精通了虞褚的各种技法,并知道这种技法的渊源实由汉隶及右军而来,因之他们会变化得成为自己一种新面貌。他们既善于继承,又善于开辟。至于草书,颜柳之外,孙过庭、张旭、怀素等争奇竞秀,各有千秋,又另是一种境界。

杨凝式是五代的人,但他的书法和李建中开启了有宋一代的书法先声。宋人学书多以颜真卿、杨凝式两家为依归,而从这二家以追右军。到了苏黄米蔡四家才正式成为赵宋一代书法的局面。一般说来宋人书法多能心通古意别启新图。其中黄庭坚深悟用笔与苏轼在笔法上浅尝者不同,但其意境新颖则与苏相似。米芾的字形弃腾变化,与蔡襄从容守正不同,但其专心学古却极相似。前二者可称新派,后二者可称旧派。

元朝赵孟類的崛起,在书法史上放了空前的复古集成的异彩。元朝一代人的书法几平无不在他的笼罩之下。乃至明清二代以至今日,凡有志学书探讨古人笔法的无不从他问径得法。严格说来,自赵之死,谓为书法失传不为太过。

书法到了明朝,前一大半时期可以说是一个摹拟的时期。在这时期中如有特色,只可以摹拟为特;其间出名的人也很多,但都少创获的能力。只有到了末期出了一个童其昌,算是结束有明一代的大家。董在历朝摹拟的重压之下,天资独出,起承逆流。他能别出新意自成一家以对抗这一代的摹拟风气。此后一直到清初乾嘉之际的书法,几乎都是他的风格领导着的。他的字形和分行布白都与古不同,而用笔却属一致。虽时有软弱之处,大体不差。

清朝书法在早期完全为董氏所统治。乾嘉以后,所谓的台阁体更加流行了。由于完全不讲笔法,而真正的书法就衰亡了。这种风气到解放前愈演愈烈,成为一种极端荒芜纷乱的现象。但另一面由于羊毫的盛行,古碑刻的出土,自邓石如以后,另开了一片羊...


(三)《九成宫醴泉铭》。建于贞观六年。字大于其他各碑,高华庄重,法度森严,笔画较多似方似圆处,其位置轻重,不能丝毫移易,一字一画,都成为后世模范,影响之大,不下于王羲之《兰亭序》。由于椎拓过多,近拓笔画,仅存一线。翻摹之多,难以悉数。宋代已有《権场》《界线》等翻本。各宋拓的字,肥瘦各异,颇难考辨其源流所自。近日印行之故官博物院宋拓本,字数最多,笔画比较丰厚。乾隆秦氏翻本,颇能乱真,笔亦丰厚翁方纲藏所谓唐拓,肥钝无可取之处。商务所即端方本,笔画较瘦,很多人认为是佳拓。但所见诸旧拓本,都嫌神采少逊,这或由于残损及翻摹失真所致。但原来的意味笔法,尚易于想见,非若虞世南《庙堂碑》之徒见点画见明,而真面目则迷离难迹。这一欧碑确是入手学楷的正路。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斯坦威推荐阅读,点击查看详解>>>

1)跟着书法大师学习书法、品鉴书法

本书由举世公认的海派书法大家潘柏鹰执笔,介绍了书法相关的基本知识,融汇古今书法练习技巧,汇集知名书法大家遗迹,囊括中国书法的方方面面,堪称中国书法界的微型百科。一本简明的书法史,书法初学者的入门书!

 

2)书法名家墨宝全收录,各家特色一目了然

《中国书法常识》汇集了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柳公权等多位书法大家的墨宝,让读者能轻轻松松看懂各家特色,找到*适合自己的书法风格。

 

3)内涵多幅精美插图,直观体验中国书法之美

《中国书法常识》包含丰富的名家书法拓本,同时配以流畅生动的文字解析。既增加了读者的书法欣赏能力,又开拓了读者的眼界,让读者能*直观、*深刻地体验中国书法之美。

 


书摘插图


前言

 

多年以前,有许多喜欢研求书法的朋友嘱咐我写一本如何学习书法的书。我也想动笔试写,不过,屡次提起笔来,又 放下了。放下笔的理由,却不一定是由于自己的不努力,而 是有其他种种原因。

,写字的事,是一件需要实践的事。字是由“写”而 进步的;书是由“读”而进步的。所以“写字”和“读书” 它本身两个字,便已将秘诀明告我们了,也不需要再“谈”了。 字不是“谈”得进步的。与其看一本“书法入门”,不如拿 起笔学一张古法帖。当然,不谈就写,往往写到弯路上去。 但只要人有志用功,久久不懈,走几段弯路是不可避免,也 无须避免的,因为弯路之中也给我们很多教训,甚至引我们 另开奇境。

第二,第二,自古及今爱谈书法的多半都不是流书家。 例如清朝的包世臣几乎是一位谈书法的专家。他著了一部《艺 舟双楫》的大书。后来又出来一位康有为,说得更多。他们 的书在近代一般人中发生了极大影响。但他们的理论和方法, 也有不少人提出不同的看法。我们知道,越是关于教初学的书,越需要谨慎正确。所以我不敢写,为的是自己所知甚少,怕的是万一有错。

第三,中国谈书法的书,古往今来真也不少,有韵的,无韵的;分章节的, 不分章节的;长的,短的;冒上王羲之、颜真卿的名字的,和负责用自己姓 名的数也数不清。这许多书,从古到今流传不已,各立一说,各自都说真传, 如若要想将正确的书法原理建立起来,必须先将历代相传的千奇百怪的说法 加以排比考核和扬弃。这样,才可以将千古以来关于书法上神秘的、玄学的、 依托的、“强不知以为知”的一切不可靠的言语摧陷廓清。但,谈何容易? 这一大堆古代论书法的书籍,其中荒谬的固然不少,精华却也所在皆是。要 考证,要选择,岂是短时期、少数人所能奏效?这一层先办不到,谈起书法来, 总觉得碍手碍脚。所以还是不写的妥当。

但是有很多朋友仍责备我这种踟蹰不动的办法。他们以为谈是不妨的。 当然,决不是说写字的事只要谈而不须写,写是一定要写,但如何写,必须 先谈。因为这样,使得有志写的人,免得走许多弯路。与其从弯路中明白了, 再回头走直路,不如一动就走直路。至于错误呢,无论什么专家,谈什么问题, 不能说一些小小错误都没有。有了,大家批评,错误就改正了。若是怕 出错而不谈,那就根本又错了。

他们又根据写字需要实践的条件来鼓励我。他们说:“纵然你自己以为 知道得很少,但你在这里面也磨了四五十年的光阴,好好歹歹谈些甜酸苦辣, 也叫有志书法的青年同志们知道何处是直路。他们因此将你所已走过的弯路 避开,一直向前跑去,岂不是一件大快事?”并且书法在中国的艺术上,是 有民族形式的一种。在现代发扬民族优良艺术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时代,更有研究提倡的必要。更有一层重要之处,那就是说,我们中国现在还有不少人是用毛笔写字。单就这一点人民用毛笔的群众性说来,也应该切实研究。 因此试写这一本小书。在写以前,先定了如下的几层意思:

为了使得一般文化水平的人都可以看懂,文字力求简明,因此将一切引 经据典的反复考证的理论都避免了。这里所说的话,只是一些经过了辩驳引 证的结论。当然这所谓的结论只是我个人所信为是正确的。至于何以得到这 些结论,何以相信其正确,如若细说,就不知要占去多少篇幅,反而使读者 觉得头绪纷繁。因此在这本小书里不细谈了。

为了使得学习书法的人直接能够实践,这里注重简单地说明正确的执笔 方法。关于历来的许多执笔方法,古今典籍,力避多征引,也不多辩驳。希 望读者照这方法,诚实力行,久久自明其妙。这里虽然也说一些何以要用这 方法的道理,不过单靠文字仍是不能十分有用。读者必须照这方法,实行, 实行,后还是实行,才能逐渐认识清楚。更希望读者不要看它简单而加以 轻视。往往一切复杂的学问原则都是简单的。而这简单的原则,却是 多少人辛苦积累得来的。书法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学问,也不例外。

为了使得学习的人能够从实用方面,先立下根基,这里所谈范围力求其小。 这里所注重的,大体上只限于楷书及行草书。读者须知书法范围异常广大,从行草楷书上溯还有篆隶,这是关于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源流方面的问题, 包含极多,当然要略为谈及,虽然不能太繁。即以行草楷三体而论,其中也 千门万户。这本小书势不能一一列举。学习的人胸襟务须开阔,目光务须远大,万不要以此一知半解,就以为书法原来不过如此。希望学习的人由此“积跬步以行万里”。因为书法的体格尽管千差万别各个不同,但用笔的原则却是一致的。学习的人掌握了这方法,上下千古地自去求索论证,方是一个善于学习的。

前文所说的摧陷廓清的工作,虽然在这本书中尚不能动手,但却决不再 添造模糊影响的材料。这里所谈的都是可以了解的。这些言语都是老老实实 从自己的实验里,和师友的印证里抽出来的。浅显尽管浅显,却都是可以实行的。但是,艺术上的造诣,好像游山一样,只有游得愈远而愈高的人,才在心目中,自然深刻地领会到那些高远的境界究竟是些什么。这种领会是有 程度的,逐渐增加的。程度不到,固然不能了解;即使到了,如若不善形容, 也未能说出其中几分之几。涉于这一层的,言传较难。世间往往疏忽地名之 曰“神秘”,实际上神秘并不存在。这本小书不计划谈到这样高远的境地,并且,也许著者的程度根本还不能到此境地,所以也不多谈了。

为了使读者在书法的方法上,即手写方面,得有认识,所以写部分 卷上。为了使读者在书法的欣赏上,即目观方面,得有认识,所以写第二部 分卷下。实际上这二者是互相关联的。

以上是这本小书的一个轮廓。


书籍介绍

《中国书法常识》集中反映了潘伯鹰的书学主张。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和附录,上卷为作者的学书技巧,指导书法学习者如何入门,并罗列了学习书法的参考书;下卷为书法欣赏,作者对隶书及二王、颜柳等名家进行了点评。附录为作者的一些书法知识趣闻,是不可多得的一部中国书法入门书籍。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8分

  • 人物塑造:5分

  • 主题深度:9分

  • 文字风格:5分

  • 语言运用:8分

  • 文笔流畅:8分

  • 思想传递:7分

  • 知识深度:3分

  • 知识广度:7分

  • 实用性:7分

  • 章节划分:7分

  • 结构布局:8分

  • 新颖与独特:5分

  • 情感共鸣:6分

  • 引人入胜:8分

  • 现实相关:6分

  • 沉浸感:9分

  • 事实准确性:4分

  • 文化贡献:3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8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 网站更新速度:8分

  • 使用便利性:5分

  • 书籍清晰度:3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 是否包含广告:8分

  • 加载速度:3分

  • 安全性:8分

  • 稳定性:5分

  • 搜索功能:5分

  •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强烈推荐(175+)
  • 格式多(545+)
  • 排版满分(435+)
  • 书籍完整(570+)
  • 值得购买(587+)
  • 体验差(495+)
  • 无盗版(550+)
  • 收费(184+)
  • 种类多(498+)
  • 在线转格式(455+)

下载评价

  • 网友 索***宸: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冷***洁:

    不错,用着很方便

  • 网友 仰***兰: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隗***杉: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扈***洁: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晏***媛:

    够人性化!

  • 网友 苍***如: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融***华: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田***珊: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宓***莉: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马***偲: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郗***兰: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石***烟: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谭***然: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方***旋: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随机推荐